探寻《搜神记》:古老奇书背后的神秘故事
探寻《搜神记》:古老奇书背后的神秘故事
在东晋时期,诞生了一部奇书——《搜神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典范,更是诸多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戏曲小说的取材之源。清代蒲松龄以其为学习素材,写成了著名的《聊斋志异》。让我们一同来探寻这部奇书的故事。
《搜神记》又名《搜神录》《搜神译记》《搜神传记》。顾名思义,这是一部搜罗记载各种神仙鬼怪故事的书籍。原书有三十卷,约在宋元时期散佚。现存二十卷本的《搜神记》,一般认为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辑录而出。虽记录者在汇编时难免存在讹误,有些条目或文句明显与原书风格不符,但整体而言,绝大部分内容仍保留了原书风貌。
《搜神记》的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协助修撰国史及皇帝起居注。后来,东晋时期的国史《晋纪》便是由他负责撰写。从某种意义上说,《搜神记》是干宝在写史过程中,将那些不能写入正史的离奇鬼怪故事汇编而成。而这本汇编,却成为了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我们熟知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源自其中。书中“东海孝妇遭枉杀,儿乞血倒流大汉三年”的故事,是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蓝本;干将莫邪铸剑被杀,其子复仇的故事被鲁迅改写成了《铸剑》。
关于干宝写《搜神记》的起因,有两个离奇传说。其一,干宝的父亲东吴丹阳丞干莹生前非常宠幸一位婢女,引起了干宝母亲的记恨。父亲去世下葬时,母亲借机将婢女推入墓中殉葬。十多年后,干宝母亲去世,干宝兄弟几人打开墓穴准备将父母合葬时,发现当年被推入墓葬殉葬的婢女竟然伏在棺材上,容颜未改,栩栩如生。他们把婢女带回家后,婢女竟又活了过来,还自称在墓中这十多年,干莹经常给她送来饮食之物,所以才能存活至今。其二,干宝的哥哥曾因一场大病没了气息,但体温如常,数日未变。几天后哥哥苏醒过来,声称自己做了一场梦,在梦中看到了天地间的各种鬼神。这两个故事都被记载在《晋书·干宝传》中。不论故事真假如何,干宝确是一个彻底的有神论者。他在自叙中说:“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意思是说,他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以及有关鬼神的传说故事,来证明鬼神确实存在,这或许就是《搜神记》诞生背后的真实原因。
接下来,我们通过《搜神记》中的几则小故事,来一窥这部中国志怪小说鼻祖的究竟。三国时期的吴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驻守边防的将领因责任重大,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会作为人质扣留在京都,这些人被称为“宝志”。孙权之子孙休永安三年三月的一天,十几个宝志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一个高四尺多(约一米),年龄看上去只有六七岁,穿着青色衣服的奇怪小孩儿突然加入玩耍的孩子中。孩子们都不认识这个样子奇怪的小孩儿,便询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奇怪小孩并未作答,只是说:“我看见你们都在这里玩耍,所以我就来了。”孩子们很不解,仔细打量起他来,只见这个孩子的眼睛能发出非常夺目的光芒,一闪一闪的。孩子们更加害怕了,继续追问他的来历。那个小孩说:“你们是不是很害怕我?我并不是人,而是荧惑星。”古代天文学中将火星称为荧惑。小孩继续说道:“天下最终将归于司马氏。”孩子们越发觉得他很怪异,纷纷跑开去找大人。那个小孩说了一句“我要走了”之后,跳到空中离开了。原文中说,他飞走的时候很像拖曳着一条白色的绢布,渐渐升上空中消失了。匆匆赶来的大人们也看到了那个小孩儿最后离开的场景。后来的结局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四年之后,蜀国灭亡;六年之后,魏国被废;二十年后,吴国被灭。
干将和莫邪在传说中是两把宝剑,而在《搜神记》中,则是因宝剑而起的一个讲述承诺与复仇的悲惨故事。干将和莫邪是楚国一对夫妇的名字,他们奉命为楚王打造天下最好的宝剑。为了追求剑的极致品质,他们用了三年时间才打造出一雌一雄两口宝剑。丈夫在准备动身为楚王献剑之前,对妻子说:“我这次恐怕是有去无回,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一定要告诉他,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说完这些之后,丈夫带上其中的那把雌剑去见楚王。果不其然,楚王因为干将莫邪造剑逾期非常生气,在询问旁人后,得知宝剑有雌雄两把,但干将只将雌剑献给自己,于是勃然大怒,下令把干将处死了。
镜头一转,干将的儿子赤比已经长大成人,莫邪将干将生前的话告诉了赤比。赤比走出门向南望去,哪里有什么山?不过堂前的石墩子上倒是有一根粗壮的松木柱子。“松生石上,剑在其背。”赤比顿时明白了,他劈开松木柱子后,得到了干将藏起来的那把雄剑。赤比暗暗发誓要用这把剑为父亲报仇。大概是赤比的怨念太强烈了,居然被楚王在梦中感应到。惧怕那把雄剑的楚王于是悬赏千金,要得到赤比的人头和那把宝剑。无奈之下,赤比只能逃亡到山中。话说这一天,赤比偶遇了一个陌生人,闲聊之间,坦荡的赤比居然把自己逃亡的前后经过和原因告诉了那个陌生人,于是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陌生人听完赤比的话之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建议,让赤比交出宝剑和自己的人头,他会去给赤比报仇。换做任何人都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但赤比当即就同意了。不仅如此,他二话不说,用宝剑自刎后,居然双手捧着自己的头颅和宝剑献给了那个陌生人。
说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认为陌生人肯定会拿走赏金之后一走了之。然而故事却即将朝着另一个悲惨的结局去发展。陌生人拿到人头和宝剑后,立即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陌生人趁机说道:“此人是勇士,必须要用汤锅来煮他的头颅,才能消解他对您的怨气。”楚王同意了。不过煮了三天之后,赤比之首依然在锅中怒目圆睁。陌生人再次趁机说道:“恐怕需要楚王您亲自来到锅边检视,才能消解他的怨气。”楚王无奈再次应允。就在楚王来到锅边时,陌生人趁他不备,手起剑落,砍下了楚王的首级并落入锅中。陌生人自知弑君之后不可能逃出升天,然后也自刎,割下自己的首级落入了锅中。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对赤比的承诺。三个首级在锅中很快就煮烂了,完全无法区分开来,人们只好把他们做简单的区分后葬在一起。根据《搜神记》原文中所说,安葬之处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被称为三王墓。这个地方在今天和孝镇薛岗村,是一个高出地面约四米,东西宽约三十九米,南北长约四十八米的椭圆形大土堆,当地人称其为“种子”。
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神话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不过《搜神记》中记载的董永故事,则是被民间接纳程度最高的版本,同时也是两千多年来这个神话故事演变的母本。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搜神记》中是怎么记载的,应该和你所知道的不太一样。汉代的董永是千乘人,也就是现在山东的高青一带。他自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董永很勤劳,辛勤操持农务养家。即便如此,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就连安葬的钱都没有。于是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人家当奴仆,用卖身钱来操办父亲的丧事。董永守孝三年结束之后,立即赶往主家为奴。而就在去的路上,碰到一个富人对董永说自己愿意当他的妻子。这就好比是一个饿了几天的流浪汉,突然有人主动要请他吃免费的大席,董永根本没有拒绝的可能。而且他不知道的是,他免费吃的还不是普通的大席,而是从天庭上送来的外卖大席。
话说路上捡了个媳妇儿的董永来到主家,主家却告诉他,三年前给他的钱是因为看他孝顺贤良赠送给他的,并非真的要董永来做奴仆赎身。董永一诺千金,执意要入家为奴。主家拗不过董永,在得知他的妻子会织布后,于是说道:“如果你执意要赎身,那就让你的妻子织一百匹细绢就可以了。”看到这里,都能想象到董永妻子脸上那一抹难掩的笑意,因为她是天上的织女,论织布,人家可是专业的。仅仅十天之后,织女就把一百匹精美无比的细绢交给主家,然后向董永告辞,并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的孝道,天地才令我来帮你赎身的。”说完之后,她就事了拂衣去,再也没有回来过。
归根到底,董永和织女的神话模板并非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讲述和倡导孝道的故事。而干将莫邪的故事也并非讲述那两口宝剑,真正震撼我们的是其中人物的坦荡率真和对于承诺的信守。火星小孩儿的故事虽然多少带点政治色彩,但是故事的本身倒是和当下常常说到的外星人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故事的背后真的是近两千多年前的一次外星人接触事件。今天所讲述的仅仅是《搜神记》的四百六十余则故事中的三个。除此之外,书中还记载了很多神仙术士之神通、精灵古怪之诡术、妖怪变现之奇异以及善恶因果之报应等等内容。而这些显然与汉代以来非常流行的黄老谶纬之学、民间祭祀之风、阴阳五行之理以及佛教报应之说等等彼时的民风民习有关。干宝作为一个有神论者,更是以史家笔法,考先志与记载,收遗逸于当时,将散落于识海之中的各种神仙鬼怪故事加以搜集整理,最终成就了这部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只能说这些故事不可全信,但未必全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