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思考快与慢: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人类大脑中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思考系统:快速、直观的系统1和缓慢、理性的系统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深入探讨了这两套系统的运作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过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快思考与慢思考
当我们看到一张愤怒的脸时,会立即产生反应,这种活动是无意识的,毫不费力。这就是系统1在发挥作用。而当我们遇到一道两位数的乘法题时,需要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这个过程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这就是系统2的特征。
行为与注意力: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它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卡尼曼认为尽管系统2的运行体现在行动中,但自主运行的系统1才是重点。
系统1遇阻,系统2解决:只要我们醒着,系统1和系统2就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只有部分能力参与运行。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眼见不一定为实:系统1会让我们对生活中看到的很多事情产生错觉,从而导致误判,要想避免这种误判,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掉入缪勒–莱耶错觉的陷阱了。
主角与配角
我们的大脑,特别是系统1,似乎拥有一些特别的能力,能够构想和领会施动者的故事。这些施动者有其特有的特征、习惯和能力。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一点点。
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瞳孔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赫斯发现瞳孔就像是大脑运转情况的灵敏指示器——它们在人们进行乘法运算时会扩散,在人们解决更为困难的问题时扩散得更大,瞳孔扩散到最大的时候也正是付出努力最多的时候。他的观察还表明,对脑力工作的回应与唤起情感是不同的。
系统2是唯一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它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去处理多重任务。自动运行的系统1则不具备这些能力。系统1能察觉简单的关系,还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
懒惰思维与延迟满足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如果系统1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们总会先得出结论,然后才进行论证。
研究证明:儿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在冲动、不耐烦或急功近利的时候,这些人只关注眼前,更易接受系统1的各种暗示,所以很容易被骗。而那些善于启动系统2进行思考,会着眼于长远,接受延迟满足,往往能够在生活和事业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联想的神奇力量
连贯性是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的。能引发记忆的词也会引发情感,还能引发面部表情变化和其他反应,比如常出现的紧张和回避倾向。面部表情和退缩行为强化了引起这两种反应的情感,这些情感反过来还会强化相应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的,形成一种认知、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变化多样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被称为联想的连贯性。
认知可以体现出来,你不只是用大脑思考,还用身体思考。启动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可以将当下的情形与新近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再结合对近期的各种预期考虑,对发生在你身上或你身边的事作出心照不宣的解释。系统1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你的所有判断活动几乎都是在这一系统的指引下毫无意识地完成的。然而,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对大脑反应的许多研究表明,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也是微妙的。那些令人吃惊的事情,往往是预期之外的反应,如脱口秀就是要用打破你预期的方式,用超出逻辑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幽默感来让你惊讶,给你欢乐。
眼见为实的仓促决定
有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研究表明,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如广告。
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你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寻找连贯性的系统1和懒惰的系统2相结合,意味着系统2将会赞同许多直觉性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准确地反映了系统1产生的印象。很多人都坚信眼见为实的说法,但这个并不靠谱,眼见为实反而会让你的思想放松,从而放松认知,所以别太相信眼睛,别太早太草率的下结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系统1理解语言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判断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判断通常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只要眼睛是睁开的,你的大脑就会对视觉范围内呈现出的立体事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这些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和特性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
一个事实性的问题,能够启发一个判断性的问题,但如果把判断性的问题放在前面,它不可能去引导事实性的问题。心理学家由此提出了一个情感启发式的概念,即用情感联系你的世界观,然后让你认同。这其实都是系统1的误区,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用系统2来监管你的系统1,在必要的时候抵制系统1的建议,多用逻辑进行分析和思考,你就会得到理性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