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蒜产业: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成都大蒜产业: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成都作为全国最大的“早熟苔蒜”“独头蒜”和“苗用蒜”种子生产基地,经过20余年的科研攻关,在大蒜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提升了本地大蒜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全国大蒜种植提供了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持。
20余年科研攻关,成都大蒜产业优势凸显
经过20余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成都已成为全国最大“早熟苔蒜”“独头蒜”和“苗用蒜”的种子生产基地,前端优势明显。近年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指导彭州、郫都、温江、新都等地编制大蒜相关标准,塑造出隆丰大蒜、温江大蒜、德源大蒜和新都蒜苗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使“成都蒜种”成为全国各地产区的首抢目标,目前保供云南、山东、江苏等省,面积达80余万亩,占全国供种面积6.6%左右。
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品种选育与提纯复壮
主动收集整理全国各地知名大蒜种质资源20余份,选育审定成蒜早2号、成蒜早3号和成蒜早4号3个早熟品种,产量提高18%~37%,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率先在全省开展大蒜脱毒技术与脱毒大蒜的繁育技术攻关,对温江大蒜等提纯复壮,筛选出最适合独头蒜生产的大蒜品种——温江红七星,已成为全国独头蒜生产基地云南的首选用种。
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
一种作物长时间的连作会产生土壤障碍、病虫害多发、化肥农药过量等问题。该院组织大蒜专家深入研究连作障碍原因,重点分离鉴定病原菌、研究虫害发病规律、防控土壤连作障碍等。经多年努力,研发了“大蒜双减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编制了“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向全省推广应用。目前可实现蒜薹和蒜头平均亩产878公斤、增产12.6%,减少农药施用3—7次、减药30%—50%、节本200—400元,蒜薹经严格农药残留检测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
大蒜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成本亩均4000—6000元,占总成本一半左右。结合实际,该院探索建立“科+政+企+农”示范推广模式;研制了“大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编制了“温江大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综防、收获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在彭州、温江、什邡等地建立示范基地6个,推广面积达5万亩,亩均节约人工成本900余元。
未来发展方向
持续开展品种选育与提纯复壮
全面构建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体系:利用收集的品种资源,生物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促成优异性状的多基因聚合,选育高产多抗新品种;着眼本土名优品种进行提纯复壮、脱毒培优,应用大蒜快速繁殖技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示范推广。
擦亮成都蒜种基地品牌
开发应用大蒜品种分子标记“指纹图谱”鉴定技术,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身份证”;应用“指纹图谱”快速鉴定大蒜品种的真实性,为种子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市场良性发展,提高成都大蒜蒜种质量和市场形象,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加大技术研发支撑绿色生产
进一步研究改进“大蒜双减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田间技术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媒体宣传等措施,加快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面源污染,守牢“蒜苗回锅肉”“泡蒜”等四川特色菜中一抹清香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