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月球科研站来了,2028年前将建成基本型!
国际月球科研站来了,2028年前将建成基本型!
三阶段分步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
•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
•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国际月球科研站长什么样?可以干什么?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实验设施。”
据介绍,月球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
有了月球科研站,我们可以开展五大科学主题研究: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与演化问题;巡天揭秘,研究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如何演化;日地联系,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基础实验,开展月球生态实验、基础科学实验;资源利用,开发利用月球能源、物质资源。
“我们将实现对月球物质、环境、位置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突破一批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技术,获得一批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
月球科研站为何选址月球南极?
“我们国家是第一个提出在月球南极设科研站的国家。天文学家推测,月球南极可能有连续180多天的极昼,这样至少有点儿光照,-80℃到-100℃左右,这时候人和机器还是可以长时间扛下去的,所以要选在南极。”
“嫦娥”为月球科研站“铺路”
“过去近20年间,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
“绕、落、回”之后,“嫦娥”继续飞天,为建设月球科研站“铺路”。
据专家介绍,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一系列计划已排上议程——
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月球背面样品的分析研究等;
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等组成,开展月球南极月表环境、月壤水冰和挥发组分的探测与研究等;
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月球车和月面操作机器人等组成,与嫦娥七号任务探测器和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同工作,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初步具备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由中国提出,联合多国共同建设
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倡导世界各国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国家航天局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俄罗斯、巴基斯坦、阿联酋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已签约加入,还有十余个国家和组织正在协议谈判中。
此外,嫦娥六号国际载荷搭载合作遴选结果已公布,瑞典、法国、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家载荷搭载方案已入选。嫦娥七号载荷搭载合作机遇公告已发布,并收到11个国家18个载荷合作意向。嫦娥八号载荷搭载合作机遇公告今年内也将发布,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在此次会议启动。
“欢迎各个国家、国际组织和有关研究机构与我们携手一道共同建设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科学工程,同时也共同发起成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