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土里捂”小麦?掌握这些管理技巧,亩产有望大幅提升
如何应对“土里捂”小麦?掌握这些管理技巧,亩产有望大幅提升
“土里捂”小麦,即冬小麦在播种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出苗,直至年后才萌发。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产量问题尤为突出。有人担忧其产量会大幅下滑,亩产甚至不足500斤;然而,也有人指出,若管理得当,“土里捂”小麦同样有望实现亩产千斤以上的丰收。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土里捂”小麦的管理要点,助您掌握提升产量的关键技巧。
“土里捂”小麦的出现,往往与两种主要因素相关。一是上茬作物的收获时间较晚,导致小麦的播种时间相应推迟,从而形成“土里捂”。例如,某些农户在上茬种植蔬菜,由于蔬菜的收获季节延后至12月,因此随后播种的小麦便容易在年前不出苗,直至年后才萌发。
另一原因是当地降雨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同样会导致小麦的播种时间持续延后。以去年为例,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降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原本应在10月中旬播种的小麦,被迫推迟至11月中下旬甚至12月上旬才进行播种,从而出现了“土里捂”的情况。
针对“土里捂”小麦的管理,农户们需在年后温度回暖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若忽视管理,年后出苗的小麦可能会因生育期缩短而出现穗小、瘕粒多、千粒重下降等问题,进而影响产量。
在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2月中下旬气温逐渐回暖,土壤开始解冻,此时便是管理“土里捂”小麦的关键时期。具体来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对于墒情不佳的地块,在日平均气温超过3℃时进行灌溉浇水,但需注意以小水慢浇为主,避免大水漫灌以免淤苗;其次,对于发生板结的地块,应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并提高地温以促进出苗;最后,查看小麦种子根系的生长情况,若根系已下伸3cm以上,则可让其自然发芽生长,无需过多干预。
其四,若小麦出现烂种现象,即冬前种子未萌动导致无法正常出苗,进而造成田间大面积缺苗断垄,对于这样的麦田,补救措施可能并不实际。建议农户们在3-4月份,改种其他春季作物,如春玉米、春大豆等,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上述是促进小麦出苗的详细措施,一旦小麦顺利出苗,接下来就需要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田间管理。
在小麦分蘖期,若发现土壤墒情不佳,可每亩喷施7-10方水以改善土壤湿度。同时,为促进小麦苗壮,每亩可喷施100-150克磷酸二氢钾和10ml芸苔素内酯。
随着小麦进入拔节期,除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土里捂”小麦田,年后小麦出苗时,田间杂草数量可能已较多。因此,需根据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防除。例如,针对阔叶杂草如播娘蒿、婆婆纳等,可使用甲四氯钠盐、唑草酮等除草剂;而对于尖叶杂草如野燕麦、看麦娘等,则宜选用炔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等除草剂。此外,节节麦的防治也可采用甲基二磺隆。
拔节期后,为满足小麦生长的营养需求,应追施一次肥料,每亩约30-40斤尿素。若此时田间墒情仍不佳,可结合浇水进行管理。
进入灌浆期后,需密切关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同时,对于纹枯病、锈病等常见病害,则应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在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以促进小麦籽粒的灌浆。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措施后,小麦将逐渐成熟,进入完熟期后便可进行收获。
经过上述一系列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措施,“土里捂”小麦同样能够取得可观的产量,不少农户甚至实现了亩产超过千斤的丰收。当然,除了这些人为的努力,当地的天气状况也至关重要,避免出现极端的灾害性天气是确保小麦稳健生长的关键。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大家对“土里捂”小麦的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必过于担忧,只要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产量同样会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