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清宫正骨:传统正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清宫正骨:传统正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清宫正骨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技艺,它融合了蒙医正骨的精华,经过清朝宫廷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从手法整复到药物治疗,从传统理论到创新实践,中医清宫正骨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医清宫正骨发源于蒙医正骨,后流入清朝宫廷,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流派。民国初年,由清宫太医院“恩粮”韩一斋带到民间,经奚仁侠传播到京津翼地区,后逐步传播到广东、上海、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
中医清宫正骨主要是以手法为主,辅以药物,其在“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基础之上,施行手法整复。要做好病情的检查和诊断,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达到手随心转,运用正骨手法对患者开展正骨,使脱位、脱臼得以复位,最后视病情来决定是否在患处运用中草药对其治疗。通过望、闻、问、切、量五诊了解和掌握病情,切诊除切脉外,更加重视摸诊,通过对损伤局部的触摸、按压、屈伸、旋转、轻度叩击等动作,掌握病情。中医清宫正骨的手法可单独施行,可配合其他方法。刘寿山在《医宗金鉴》八法基础上,为接骨、上骱、治筋各备八法。其中,接骨八法为推、拿、续、整、接、掐、把、托;上骱八法为提、端、捺、正、屈、挺、扣、捏;治筋八法为戳、拔、捻、捋、归、合、顺、散。中医清宫正骨擅长脱位的治疗,在传统核心技术精准治疗颈、胸、腰椎患处的原定点复位法正骨手法基础上,经过实践摸索,形成“点按旋转复位法”(医者大拇指指腹、压住病变位置精准转动的创新定点复位手法)和“拔转法”(医者通过检查、一手托着患者下巴、一手托着枕骨下缘双手向上用力、轻柔的提拔、缓慢旋转)等创新手法。
中医清宫正骨在用药方面,坚持“七分手法三分药”,针对伤患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外损偏重于手法,辅以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减轻疼痛,加速愈合;内伤则以药物治疗为主。功能活动锻炼与药物治疗、手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是中医清宫正骨四个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中医清宫正骨融合多民族的医药学知识与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刘寿山正骨经验》《图注八十一难经释》等传承人专著有利于中医清宫正骨科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