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免费生活",有多少种可能性?
城市里的"免费生活",有多少种可能性?
在北京、深圳这样的繁华城市生活,便利与不便并存。当我们走在街道上,感到口渴,想要买一瓶水,却发现便利店在宽阔的马路对面,面对长长的天桥和漫长的红绿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种体验引发了我们对城市街道设计的思考:街道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感受?什么样的街道既能带给人安全感,又充满活力,让人随时拥有开窗分享、出门跳舞的愿望?
11月23日,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在成都麓山山顶广场的ARCH SPACE举行,其中第四场圆桌马拉松以"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为主题展开讨论。本场圆桌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主持,邀请了多位嘉宾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第二届人文城市季马拉松圆桌第三场 ARCH SPACE
陈菱怡:探索"不花钱过周末"的生活方式
陈菱怡作为"不花钱过周末"项目、走地鸡团队的发起人,分享了她的发现。她从2022年开始发起这个兴趣小组,探讨如何在城市中过一个不花钱的周末。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她发现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物品共享和创造性的行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走地鸡团队的发起人陈菱怡
陈菱怡认为,"不花钱过周末"实际上是在倡导消费反思、物品共享和主动创造。她总结了一个共性公式: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物品共享+创造性的行为=在大城市不花钱过周末。通过这个公式,她收集了近百条"不花钱过周末"的方法,包括免费发模、在公园带小音箱跳舞、坐公交车探索旅行地图、去寺庙做义工等。
btr:城市观察者的视角
作家、译者btr是一位资深的城市观察者,他认为城市观察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同理心,同时打开感官,感受城市的味道和喧闹。他分享了自己加入垃圾微信群的经历,以及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观察城市的体验。
圆桌现场。左边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右边为资深城市观察者btr
btr强调了游戏性在城市观察中的重要性,认为正是那些溢出我们日常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精心规划好的按部就班的城市,会让我们觉得有意思。
邓东伟:合唱团与街道的关系
吾恣室内合唱团团长、音乐总监邓东伟分享了有趣的排练经历。他提到,合唱团在磨子桥和九眼桥的老社区排练时,与居民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居民们不仅关注合唱团的排练,还会端茶送水,甚至在冬天打毛衣时听他们唱歌。这种音乐带来的连接感,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了一起。
吾恣室内合唱团团长、音乐总监邓东伟
邓东伟认为,合唱是城市里人和街道关系的一个非常好的纽带,能够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刘岱宗:城市设施设计者的视角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分享了他在对公共空间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时的心得。他认为,城市规划中大约30%-50%的土地是属于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不产生税收,因此需要关注土地价值的浪费问题,推动街道产生更多的活力。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
刘岱宗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提升街道活力,比如将杨梅竹斜街的3个停车位改造为荷兰小煎饼摊位,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让城市空间更具吸引力。
李迪华:街道的本质
李迪华特别补充,城市和道路要变成"街道",不是靠规划,而是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居民是城市的主人"。他引用了哥本哈根城市规划专家扬·盖尔的观点,指出一条好的街道应该是人们愿意展示自己生活的场所。
图源:视觉中国
李迪华强调,好的街道是自发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由管理部门规划出来的。城市应该成为什么样子,道路成为什么样子,一定要由居民说了算。
这场圆桌讨论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无论是通过"不花钱过周末"的生活方式,还是通过音乐、艺术、城市规划等手段,我们都可以让城市街道变得更加人性化、充满活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