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铁门关:被黄河泥沙掩埋的边关重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铁门关:被黄河泥沙掩埋的边关重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240807/ArticelA08002FM.htm

铁门关,这座位于山东利津县的古代关隘,曾是金代设立的重要盐运重镇。然而,在清光绪十二年,它被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彻底掩埋。如今,这座被遗忘的边关重镇正逐渐被世人重新发现。


铁门关主题展馆


铁门关旧影

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携带着大量泥沙,夺大清河水道一路向东北方向推进,肆虐山东曹州(今菏泽市)、兖州、泰安、济南等地,最终在利津境内扑向渤海湾。这使得原本仅为盐运航道的大清河不堪重负,黄河改道成为沿河各地百姓的噩梦。其中,清光绪十二年被黄河水带来的巨大泥沙掩埋的利津铁门关最为著名,也最为悲烈。

大清河入海口的济水明珠

《中国古今大辞典》记载:“铁门关在山东利津县城北七十里处……形势雄伟。”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本可通达南北的铁门关码头不得不迁至利津县城东关,周边几个大的海盐场被冲垮。这不仅改变了这一带的商旅格局,还使繁盛百年之久的铁门关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至今仍沉睡在黑暗的黄河淤泥中,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天。

铁门关设立于金代章宗完颜璟(1190年—1209年)统治时期,到1886年被淤泥埋没,总共存在了近七百年,可谓历史久远。

在当地很早就流传着“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的说法。清光绪《利津县志》记载:铁门关“金置,明设千户所,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金人设置铁门关,军事目的非常明确,他们设想以此为关,卡住陆路出海口。

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生产的重要基地,因而铁门关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海盐资源,免受外敌掠夺,保证海盐顺畅外运。当时,铁门关已经建成丰国、永阜、利国三大盐场。铁门关通海达江,以大清河为纽带可以与大运河相连,将海盐运达中原、江南、京畿一带,成为当时最为繁忙的盐运要道。这里同时也是海产品上岸集散地,盐民、渔民、商人云集。金人在此设立军事关防、修筑土城,土城方圆五里,建城门四座,城门用铁钉加固,密不透风,形同铁门。因城头扼守海陆通道,为进出河海关口,土城被当地人称为铁门关。

历经元代,铁门关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明朝洪武年间设立御守千户所,使铁门关的军事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铁门关御守千户所统兵人数达到了1120名,超出千户所的预定规模,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在铁门关设立千户所,说明此地日益重要的军事地位,来自日本的倭寇以及海上盗贼不断侵扰海防重镇,伺机掠夺丰盛的海产资源。铁门关承担着盐关、税关、边关的“三关”重任,千户所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三关”的管理,促进铁门关码头的商业繁荣。

据记载,到了明朝中叶,不仅国内商人进驻铁门关,来自日本、朝鲜、沙俄等地的商人、商船也开始进入铁门关码头,从事商业活动,边关贸易。当时有诗赞曰:“青齐车毂争先渡,吴越艨艘列异珍。此地由来似都会,千村河润泽斯民。”

随着外来人员不断增加,原来的铁门关土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开始在土城外开辟新的活动场所,包括居家住房、商业用地等。以铁门关为中心日渐形成的城镇化,以及海盐生产规模扩大形成的盐业中心,这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成为重要的边关商旅重镇。据不完全统计,铁门关人口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数万人,街道商铺鳞次栉比,各色人等摩肩接踵,一派繁荣景象。清初一位利津当地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巨津盛迹甲广寰,潮打银滩浩渺间。碧浪犹还渤海郡,安澜时渡铁门关。”

铁门关之所以在金元明清四朝雄踞渤海之滨而不衰,与古济水河道上大清河所占据的重要作用有关。济水是大清河的古称,也是流淌在华夏大地最古老的一条河,被称为古代“四渎”之一。

古济水流至铁门关,造就此地繁盛景象,被称为“济水明珠”。经过了多次河道演变、河水干涸,到北宋时梁山水泊以北的济水河段称北清水,及至泰山南麓与古汶水合流,被叫做大清河。换句话说,大清河霸占了古济水河道,济水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也有一说,现在的小清河是古济水的另行水脉,为了与大清河有别,因而叫做小清河,但清咸丰五年黄河侵占大清河道,致使大清河消失在黄河的怀抱,是不争的事实。

大清河从铁门关以下入海,当时河道宽十余丈,水深三丈有余,安澜通畅,海潮相击。河道东向,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当地人称之为“朝阳沟”。商客南来北往,舟车云集,成为漕运、海运的交汇要地。

到明清时,利津沿海盐场遍布,盐产丰饶,永阜盐场为山东沿海地区八大盐场之首,大清河沿岸各地设有仁、义、礼、智、信五大盐坨。铁门关面朝大海,拥抱大清河,迎来送往行于各方的船只,还兼有海关、河口双重功能。据说每年有55万包盐,通过大清河运销全国各地。大清河有“举棹而得鱼鲜,泛舟则获盐利”之美誉,富庶之景,悠然可见,有一首诗描述了这一情形:“济流千曲赴东津,万壑朝宗汇海滨。岸阔潮平飞野骛,帆悬风静照游鳞。”

毫无疑问,历史上所有的重大灾难,势必给当地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改变与影响。黄河改道,原本只是主要承担盐运职能的大清河,被汹涌不羁的黄河水侵占,数倍的水量将既有河道冲垮,造成漫滩漫灌。黄河水裹挟着巨量泥沙,冲村庄、填河道,只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将包括铁门关在内的黄河入海口一带的沧海变桑田。清代诗人张铨叹曰:“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深解容颜。”

铁门关先后八次遭黄河水淹,地上建筑物逐渐被泥沙掩埋,盐场成为盐碱地。河道淤塞,河床抬升,成为悬河,大清河数百年的航运功能丧失殆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所采取的不治之法,加剧黄河泛滥。黄河河道不断抬高,数次决口,冰凌冲击,致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

一百多年来,山东沿黄地区人民英勇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顽强地与黄河周旋,终于锁住黄龙。黄河安澜,人民生活回归宁静祥和。

铁门关流传至今的故事

2024年4月30日上午,笔者从东营市垦利区出发,跨过黄河胜利大桥,去寻找消失的铁门关,确切地说是去寻找铁门关遗址。铁门关并不在垦利区内,而是隶属利津县汀罗镇,现在的前关村就是铁门关旧址,清咸丰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水道入海之前,这里是大清河入海口。

如今,一座高大的城楼矗立在村道路南,“铁门关”三个大字非常显眼,看罢知道这是铁门关新招牌。铁门关遗址在前关村里,驱车直入,道路两侧建有昔日铁门关雄姿的浮雕,写着“济水明珠”和“铁门雄关”。

文物部门曾于2019年10月到12月和2020年4月到6月,两次对铁门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发现清代到民国时期的房屋与道路遗迹。包括房屋三座、灰坑两座、火灶四个、附属道路两条。其中两座砖基建筑面积比较大,一座并未完全暴露。清理区域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通长14米、东西通长16米,为砖石混造结构。有砖铺道路、砖墙和石墙,将房屋分为中间和西侧院落两个部分。距地面最浅的地方大约一米,最深处有3米。出土遗物有陶俑、板瓦、瓦当、滴水、兽首、陶鸟、鸱吻残件等,瓷器主要有盘子、碗。

为了更好保护铁门关遗址,挖掘工作结束后,考古工作者对所发掘部分地面进行填埋,待将来时机成熟再行进一步科学发掘。2015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铁门关遗址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走进前关村,发现村容村貌整洁,房屋上有一些与铁门关历史相联系的壁画,告诉人们前关村的历史与地理状况。一位老人听说我们是大老远来看铁门关遗址的,很是兴奋。他说,现在前关村的地底下就是铁门关遗址,铁门关被掩埋之后,不愿舍弃家园背井离乡的先辈们,在黄河水泛滥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就在原址上建了新的前关村。前关应该是铁门关的南关,是整个铁门关的一关。至于南关村是在土城之外还是城里,并不清楚。

铁门关曾有“三庙一楼”,三庙是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一楼就是大戏楼。龙王庙挂着一块木匾,上书“庆献龙宫”,关帝庙也有一块木匾写着“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大戏楼有“三奇”,“一奇”是大戏楼里没冷热,一年四季如春;“二奇”是大戏楼里不满座,不管进来多少人看戏,都有空地;“三奇”是大戏楼里柱子不挡眼,36根柱子,无论站在哪里都能看到戏台子。这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说,他小的时候一遇下大雨,雨水就能把被淤泥埋在地下的残件冲刷出来,会露出砖瓦石陶之类的老物,他们就捡拾一些小东西玩。后来村里房子越盖越多,原来裸露在外面的地面逐渐被新建筑覆盖,铁门关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远。

前关村人始终对铁门关怀有一颗憧憬与向往之心,2018年3月,在村中建了一座占地约760平方米的“铁门关主题展馆”。以铁门关历史为依托,包括走进铁门关、渊源追溯、海防重镇等16个板块,以形式多样的展览风格,将铁门关悠久深厚的历史清晰、全面地展示出来。

正在铁门关进行汀罗镇青年干部团建活动的一帮年轻人,与我一起参观了主题展馆。更让我惊奇的是讲解员郭颖,她将铁门关历史烂熟于心,每一个细节讲解到位,每一个节点转成有序,全程下来一气呵成、脉络清晰、点面结合,实在厉害。一位年轻人工作在基层,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把丰厚的历史与变迁的地理装在心里,可谓入脑入心者。其实,郭颖的本职是汀罗镇团委书记,自从铁门关主题展馆建起之后,她就成为这里的兼职讲解员。

1795年出生于利津县盐窝镇左家庄的清代著名诗人张铨,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年来海若欲东迁,东去潮声向日边。霞浦芦湾三万顷,果然沧海变桑田。”张铨以一位诗人的跳跃思维、旷达胸怀,眼光向着未来,从容面对大自然的变迁造化,预示铁门关虽然被黄河泥沙埋没,却必有一个新的铁门关应时而来。忆往昔,铁门锁浪,看今朝,遗风犹在,信义之道畅行。诗人的预知正在成为现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