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秘:中国骑兵何时装备马镫的?(下)
史林探秘:中国骑兵何时装备马镫的?(下)
马镫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骑兵的作战方式,也影响了整个战争的格局。那么,中国骑兵究竟何时开始装备马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本文将通过分析三国时期骑兵的装备、作战方式以及相关历史文献,探讨马镫在中国古代骑兵中的使用历史。
东汉之后三国时期的骑兵,对比汉军骑兵就显得有些沉寂了,不过装备上的进步还是非常明确的。
陈寿在《三国志》里记录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的袁绍军时,为了强调袁绍军的强大,专门提及袁绍军有马甲二百套。显然袁绍军的这个马甲可不是给马披一身厚葛布,而是正儿八经地覆在马身上的专用金属马甲。
这种马甲只会装备一种骑兵,那就是冲阵重骑兵!
马甲在古代可是很精贵的物品,它在漫长岁月里经过无数次的改良后才变得实用的。马甲的出现也说明,冲阵骑兵在有马甲前便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重骑兵冲阵时必然要面对对方的长戈阵,为了让冲阵骑兵能够发挥威力,就需要给骑兵装备比步兵更长的长枪,骑兵需依靠长枪的冲击力撕开敌方的军阵。
利用人马的重量加上马的速度所产生的动能,冲阵骑兵的长枪即便被盾牌挡住其所产生的冲击力,也足以把前面持盾的士兵撞得向后摔出撞到后面的长戈手,这必然会导致阵型出现混乱,重骑便可以趁机向前猛冲马踏敌阵!
可这么重的长枪骑兵想使用就必须解放双手,因此冲阵骑兵不可能指望靠自己的手来把自己固定在马上了。而且冲阵的重骑兵一枪点在对方的盾牌上也好身上也罢,巨大的反作用力绝对不是一只手可以承受的,骑兵如果不能将自己固定在马上,一定会被反作用力给顶下马去。
而要能承受得住这么大的反作用力就只有人马一体,可没有马镫便无法做到人马一体啊。
因此那些以考古发现来强行给中国骑兵装备马镫断时间的专家,也不敢直说三国时期没有马镫,只敢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什么三国时期可能还没有。
可公元208年,三国骑兵又给我们秀了一把他们的机动力和持久力。
这一次给我们表演的是曹操的骑兵,他们在一日一夜间奔袭200多里,在长坂坡追上了逃跑的刘备,一战擒获了刘备两个女儿以下十万军民!骑着没有马镫的马跑了200多里地,然后还能抓十万俘虏!
古人难道真的是超人吗?
认为秦汉没有马镫的观点主要依赖四个证据支持。
其一,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
这些鲜明的历史例证在那里,可讲证据的专家却只看到了出土的公元五世纪初的铜鎏金木芯马镫,并以此来证实秦汉没有马镫。
‘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世说新语》)
‘纯银 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南齐书》《武王十七·庐陵王子卿传》)
这两段记录,是持马镫是东西晋时期才出现的观点者的主要证据。他们似乎忽视了这两段中的马镫不是玉制就是银制,它们不是正常的马镫而是奢侈品,这恰恰说明马镫的制造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
古代冶金工艺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在公元五世纪初已经有了鎏金木芯马镫了,这反映了南北朝开始前,北方马镫已经作为工艺品在制作了。而其后的几十年间,在南方更是记录了贵族使用银马镫和玉马镫。
很显然,在出现这种工艺精湛的金属马镫前,自然会有工艺没那么好的金属马镫,而在金属马镫之前当然还会有木制和革制的马镫。这一过程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有个几百年的发展很奇怪吗?
其二,晋朝时出现了单边马镫。
有人认为单边马镫一定比双边马镫先出现,凭什么这么认定呢?有任何证据吗?为什么古人一定要使用单边马镫后才使用双边马镫?
晋朝时期出现单边马镫,是因为出现了高桥马鞍。而那些单边马镫使用者,无一例外都是贵族。他们不是骑马赶路而是骑马代步,前面自然会有马夫挽着他们的马慢慢走,他们不跑起来就一直坐上面慢慢走,那还要双边马镫作甚?
其三,秦汉骑俑没有马镫。
之所以秦汉骑俑没马镫能成为秦汉没有马镫的证据,是因为秦汉两代陪葬品视死如视生,因此持此论者认为当时的马匹装备有马镫,那么骑俑也就应该有。
对,秦汉陪葬品是视死如视生,可秦汉两代没有金属马镫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吧。视死如视生,自然骑俑装备的也都是木制革制马镫。在地下水里泡了千年,这些革制和木制的马镫早就化为了淤泥。
这件著名的陕西咸阳严家湾骑俑,他的姿势很奇怪。秦汉重写实,所以这应该也是这名骑士在马上的一种状态。他的双脚向前蹬直上身也笔直,从马头挺立看,似乎这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这姿势要是没马镫,他坐上面肯定很难受吧。
可如果有马镫,他这个状态解释为是在勒停马的话,是不是姿势正合适呢?
其四,秦汉马鞍太简陋没法安马镫。
可那会的马镫,就是一根绳子穿两个木制或革制的圈圈,一样也很简陋啊。这种简陋的马镫只需要能固定住就行了,比起骑行时双腿少受的罪,屁股被绳子梗的难受算什么呢。
别忘了古人可是跪坐的,所以古人平常坐着时也并不舒服,只是屁股底下多根绳子有啥大不了的?
码字的在多年前曾经看到过一张战国时期齐国的墓砖照片,墓砖上有一个骑士骑马的形象。在那骑士的小腿部有一根竖直的一直长过他脚底的黑线,那会不会就是最早的马镫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揭开很多历史谜题了。
最早发明双边马镫的应该是战国末期的东胡,而与东胡一直交战不休的是燕国。燕国向东胡学习了马镫,然后马镫便传入了邻国齐国。但是两国并未大规模地训练骑兵,所以马镫传的范围并不大没有出燕齐两国之境。
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齐燕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同时,也见识到了马镫这种新奇物品。秦国不同于燕齐建立有大量骑兵,因此马镫的用处秦国一下便意识到了,随即秦军骑兵开始大规模换装马镫。
然而就在秦军骑兵还在换装马镫的时候,秦朝便灭亡了。
其实项羽率三万骑兵回救彭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楚军并不以骑兵见长,而且项羽从关中回到楚地短短几个月,便出兵去平齐地之乱,根本没有时间训练一支三万人的骑兵。
这三万骑兵哪来的?
有人说是楼烦骑兵,因为《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灌婴传记明确记录,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可是项羽回彭城并不需要经过楼烦领地啊,这些楼烦骑兵是怎么跟项羽攀上关系的?他们为什么要投奔项羽呢?
这个问题放一放,那么秦军的骑兵主要在哪里?
从骑兵适用的地形推断,秦军骑兵应该是在北方军团。
咦?秦军的北方兵团从河套东去河北巨鹿,不正好要经过楼烦领地吗?
所以这些楼烦骑兵应该是作为佣兵,被秦军北方军团雇用后带去巨鹿的,他们在秦军战败后投降了项羽。
可楼烦骑兵能有三万这么多吗?
《史记》中记录的项羽新安屠秦军俘虏很多人认为并没发生,如果这说法成立,那么汉军和楚军的骑兵来源就很清楚了。项羽没有在新安屠俘,而是在新安解散了秦军,但是他把其中包括楼烦骑兵在内的秦军骑兵主力,留在了自己军中。
彭城战败后,汉军重用原秦军骑兵将领李必、骆甲,让他们重新召集了被遣散的秦军骑士组成汉军骑兵,在灌婴的率领下参加京索之战。这么看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骑兵为主的对决——京索之战,很有可能是一场秦朝骑兵间的内战。
如果真相是这样,那么项羽的形象一下就高大了不少,仁义之外还独具慧眼,在历史上第一个看出了集团骑兵的威力。这么说来,汉朝官档编造项羽新安屠俘也就完全合理了。
其实还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秦末时便已经有马镫了,那就是被秦军赶出河套彻底沦为游牧民族的匈奴。被秦国在河套吊打的它逃到草原上后,反而一下子阔了起来四处征伐,短短几十年间便打下了万里江山。
如果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支撑,匈奴怎么可能办得到?
半耕半农的匈奴在河套时吸收了大量中原的先进文化,尤其是他们了解到了秦朝的大一统概念。所以当他们败退到草原上在学会使用马镫后,他们能充分地发掘马镫的用处,凭借着这划时代的装备革命,匈奴骑兵东征西讨建起了一个草原帝国。
学会使用马镫的汉朝与匈奴,创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两支骑兵,两者间激烈碰撞,演绎了中国骑兵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