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哲学名家名著解读:③斯宾诺莎及其《伦理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哲学名家名著解读:③斯宾诺莎及其《伦理学》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8/10/410279_1129060022.shtml

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它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唯理主义哲学家别涅狄克特·德·斯宾诺莎,1632年生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祖辈是来自葡萄牙的犹太难民。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富商,在犹太社会里一直居于上流地位。他就读于犹太学校,学习犹太哲学家的著作、《圣经》和希伯来文献,课余还学习了多门欧洲语言。1656年,他因持异教观点而被犹太教会革出教门,加之父母已经去世,因此他便失去了对犹太社会的依恋,不得不以研磨光学镜片为业,并时而在学校教书、时而当私人教师来维持生计。他的朋友大都是公谊会教徒的大学生派和笛卡尔派,其部分成员组成了一个在他指导下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每人给他500弗罗林年金,但他至多只肯收300弗罗林。为方便朋友学习,他于1660年迁到大学生派总部所在地附近的莱茵斯堡,同年发表了《笛卡尔哲学原理》——此书对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前两篇作了几何学上的说明。

其实,斯宾诺莎并不是笛卡尔主义者,但他为了生计不得不教授笛卡尔的哲学。同时,他还写了不少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如《上帝、人及其幸福短论》和《知性改进论》。1665年,他最重要的著作《伦理学》接近完成,但时局不利于它的出版。当时,在加尔文派教士和君主主义者的影响下,不容异端的气氛甚嚣尘上。于是,他就决定写一部著作来捍卫思想和言论自由,驳斥所谓的《圣经》支持教士干预世俗和政治事务。1670年,他的《神学政治论》匿名出版,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以致于他打消了再次出版任何论著的念头,但他仍继续写作;同年,他迁居海牙。1673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但他谢绝了。1677年2月,斯宾诺莎在海牙去世、终年45岁,他的遗著在朋友的帮助下于同年出版。

斯宾诺莎的哲学可说是最充分地表达了那种自我独立、不受任何“权威”帮助和牵制的近代思潮。在斯宾诺莎看来,实在的世界是一个实在的宇宙,一个总括万殊、紧密联系的宇宙,在其中的物质、精神、人和神都各得其所,一切都不是变幻莫测的或者随机偶发的,而是万物都井然有序地符合于万古不变的规律。

斯宾诺莎的世界观可以简述如下。为了理解任何客体或事件,必须参照无数同它相联系的其它客体或事件,而它们每一个又都依赖于无数它者。每个有限的客体或事件都伸出无数根卷须,以大量源泉获得支持,沿许多方向传播影响。整个实在不是由这种依赖的事物和事件组成的,而它作为一切依赖的东西之基础,一定还存在某个自在的、独立的或绝对的神在。然而,斯宾诺莎并没有把实在的这个绝对基础看做造物主。他拒绝把上帝看作由不同链环组成的因果链的最后一环,而是把实在的整个系统看做是它自己内在的基础,看做既是自然又是上帝。这没有给超自然留下地盘;它也不需要超自然的干预来把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因为自然既是精神又是物质。

因此,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泛神论的、自然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泛神论在于,它主张上帝就是一切即宇宙全体,而一切都是上帝;自然主义在于,它通过把自然提高到宇宙的水平并把它们两者同上帝相等同,从而把超自然的影响排除在外;理性主义在于,它拒斥一切任意的、变幻莫测的或者仅仅偶然的东西,以及它极力主张规律和秩序普遍存在于宇宙,甚至在人还没有成功地发现它们的地方,它们也存在。现在,人们通常都错误地把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视为同一,而斯宾诺莎的自然主义肯定不属于唯物主义,因为它不仅承认而且强调上帝、精神和物质的实在性。

哲学史家几乎都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他的《伦理学》这部著作中,也就是说,这部著作是斯宾诺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如此而论,也存在着一个疑惑:斯宾诺莎的世界观是“形而上学”的,而把形而上学的东西归于“伦理学”的名下,不是犯了一个哲学常识性的错误吗?——无论是依照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门类划分的依据,或者是按照当今哲学史家关于哲学领域划分的约定,形而上学与伦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绝不是同一的或从属的。这个疑惑,我们在目前所有解读斯宾诺莎哲学的史书中,都找不到解释它的答案。

严格来说,斯宾诺莎生前并没有“圆满”地完成《伦理学》的写作,至少就他没有为这部著作撰写序言这一点来说是不圆满的。因此,如何对这部著作的主题作一界说,至今依然是一个“历史空白”。接下来,我们尝试着填补这一历史空白。

如斯宾诺莎所言,《伦理学》是一部阐述意志学说的哲学论著。可是,何谓“意志学说”,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说,哲学史书上也找不到这种学说的释义。基于对本书的阅读,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作如是的理解:意志学说,处于思辨哲学和伦理哲学的交汇地带,基于对人的心灵的性质和起源的探究,着重揭示人类认知领域内的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想象与理性,以及人类行为领域内的善与恶、奴役与自由、情感与理智等,若干“对立”的本源、本质及其“统一”。如此理解,恰好能回应斯宾诺莎在本书第二部分小结中所说的:“对于此学说的了解,实为哲学的思辨和智慧的生活指导所必不可少。”因此,我们认为,本书所阐述的意志学说就是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理论精髓。

《伦理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神”或“自然”,主要讨论神或自然的本性,结尾驳斥自然目的论。第二部分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主要讨论从神或永恒无限存在的本性中必然推出的、那些足以引导我们达到对于人的心灵及其最高幸福的知识,小结概述意志学说的效用。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主要讨论由欲望、快乐、痛苦三个原始情感组合而成的诸多情感及心情的波动原因,并从它们的第一因加以说明。第四部分论“人性的枷锁或情感的力量”,主要讨论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软弱无力的原因之何在,以及情感的善恶之何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书名就取自于此。第五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主要讨论理性的力量,指出理性有什么力量可以克制感情,并且指出什么是心灵的自由或幸福。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主要“讨论三个不同主题。它先从形而上学讲起,再转论各种炽情和意志的心理学,最后阐述一种以前面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作基础的伦理观。”

实际上,在我们看来,这部著作主要解答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神或自然的本性,即本书的第一部分;二是如何认识人的本质,即本书的第二部分;三是如何调控人的情感活动,即本书的第三至第五部分。显然,这部著作为我们“编织”了一条从自然到人、再到人的情感活动的“认知链”。

下面,我们着重把《伦理学》这部著作之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作一阅读概要。

斯宾诺莎首先用实体、属性和样态这三个术语来描述宇宙的构造。他在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自因”。“自因”的本质包含存在,即自身产生自身、自身是自身存在的原因,具有这一本性的东西就叫做“实体”。他从“实体”的定义中推出,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存在着,而且这个实体是绝对无限的——无限是指这个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其中每一种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每一属性又具有无限多的“样式”即“分殊”,其中每一属性的样式包含那个属性的概念在内,而不包含其它属性的概念——这一绝对无限存在的实体就是,神或自然。

依据斯宾诺莎的推论,我们可以循着实体本性、实体属性、实体样式——即从普遍到特殊、从特殊到个体的方式——去认识神或自然之永恒无限的本性。实体本性,就神或自然的普遍存在而言,它具有“唯一性”,而“永恒无限”就是它的本性。实体属性,就神或自然的特殊存在而言,它具有“二元性”,即它不是“广延”即“存在”的、就是“思维”即“思想”的。实体样式,就神或自然的个体存在而言,它们都受神或自然所决定。总之,在斯宾诺莎看来,神是唯一的:“万物都在神之内,都依靠神,因而没有神就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而且“万物都预先为神所决定”——即“万物皆循自然的绝对圆满性和永恒必然性而出”。

基于这种自然必然论即自然决定论,斯宾诺莎着重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证明心身合一的实体性;否定意志自由的绝对性;驳斥自然存在的目的性;指出善恶观念的成见性

其一,心身同一,但又彼此分离。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神的思想属性所构成。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或某种现实存在着的广延的样式。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了解罢了。所以,无论我们借广延这一属性,或者借思想这一属性,或者借任何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我们总会发现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换言之,我们在每一观点下,总是会发现同样的事物连续。由此可见,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它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它动或静。心与身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有时借思想的属性、有时借广延的属性去理解罢了。

其二,意志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心灵受欲望所驱动。斯宾诺莎说:“人之被欺骗是由于他们自以为他们是自由的,而唯一使他们作如是想的原因,即由于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而不知道决定这些行为的原因。”“在心灵中没有绝对的或自由的意志,而心灵之有这个意愿或那个意愿乃是被一个原因所决定,而这个原因又为另一原因所决定,而这个原因又同样为别的原因所决定,如此递进,以至无穷。”斯宾诺莎认为,经验同时又教导我们,心灵的命令不是别的,而是欲望本身,而欲望亦随身体情况之不同而不同。因为每一个人所做的事,都是基于他的情感。

其三,自然的目的性,只不过是人心的幻象。斯宾诺莎认为,人们之所以认定自然万物与人一样都是为着达到某种目的而行动,就是因为:人们生来就昧于事物的原因;人们都有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并且自己意识到这种欲望。自然本身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一切目的因只不过是人心的幻象。“万物皆循自然的绝对圆满性和永恒必然性而出。这种目的论实把自然根本弄颠倒了。因为这种说法实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把本性上在先的东西,当成在后的东西,并且反而把那最高的、最圆满的认作最不圆满的东西了。”

其四,人之善恶的观念,源于对自然的成见。斯宾诺莎说:“只要人们相信万物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人用,就必定认其中对人最有用的为最有价值,而对那能使人最感舒适的便最加重视。由于人们以这种成见来解释自然事物,于是便形成善恶、条理紊乱、冷热、美丑等观念;又因为有了人是自由的这个成见,便产生了如褒和贬、功和罪等观念。”在斯宾诺莎看来,人们评判事物,只以其心理上的状态为准,他们对于事物宁愿单凭想象,而不愿加以理智的了解。由此可见人们意见纷歧,莫衷一是,而最后陷于怀疑主义,实毫不足怪。一般人所习于用来解释自然的那些观念,都不过是些想象的产品罢了;这些观念具有名称,好像是表示那离想象而独立存在的事物,而实际上则是想象的存在,而非理性的存在。

我们在《解读笛卡尔及其〈第一哲学沉思集〉》一文中已经阐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是笛卡尔极为关切的一个问题,但他并没有真正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笛卡尔那里,灵魂和肉体是“二元分离”的。也许正是出于克服这个困难的企图,斯宾诺莎才提出了广延和思想是实体的两个并存的属性,这种观念对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在斯宾诺莎这里,灵魂和肉体是“自然合一”的。在斯宾诺莎的宇宙图式中,人是上帝的一个有限样态,因此同时带有广延和思想这两个属性,同时以肉体和心灵这两种方式起作用。如此解决问题,也意味着,一切物体都有生命,尽管程度不等。总的来说,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既可看作是笛卡尔哲学的完成,也可看作是笛卡尔哲学的变体

黑格尔曾说过:“斯宾诺莎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舍弃一切确定的、特殊的东西,仅仅以唯一的实体为归依,仅仅崇尚唯一的实体;这是一种宏大的思想,但只能是一切真正的见解的基础。”所以“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它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