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低成本地过好生活
如何低成本地过好生活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金钱对普通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过好生活,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金钱与生活品质的关系,引用了多位学者和历史人物的观点,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对普通人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当然是搞钱啦!
每次和一些朋友、读者说起这一点,对方的反应好像都有一点啼笑皆非的惊讶,他们或是以为我“忧国忧民”,或是以为我“知识分子多少有点清高”,耻于谈钱。但是别误会,我也要吃饭穿衣,一贯认为人活着不能没有钱(这简直是废话了)。
所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可以这么理解:由于中国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所以要提升生活品质时,你会发现很多服务、乐趣,更别说权利,仅仅靠钱还得不到;但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普通人更能痛切感到有钱是多么重要,那就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至少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老百姓一贯都懂,自身的权利没有托底,需要很多其它机制来补偿,尤其是关系、权力和福利,久而久之,很多人学会了尽量少花钱而充分利用这些“免费”的资源,代价则是你无法从这一千丝万缕的网络中完全独立出来。然而,只要你有钱,很多事都不算什么事,也不必去求爷爷告奶奶。
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化带来的拜金倾向虽然道德上常常遭受谴责,却不失为对盘根错节的社会传统以毒攻毒的一副猛药。它可以使你获得独立自主(自己的问题花钱就能解决)、安全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自由(想买什么就买了,“自由”在此首先意味着更多选择权),当然还有更好的生活。
或许你会说,很多年轻人现在只想躺平,都不想搞钱了,但躺平也得有钱才行。我一位朋友,倡导“慢学习,深教育”的李常宏就主张,“躺平”也是在自觉走出一条新路子,只不过,“不是先躺平再找一份工作,而是先找一份工作再躺平”,也就是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总的来说,不要相信“钱不重要”,现实点,钱还是很重要的,努力搞钱也不可耻,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保持选择和自由。
只不过,搞钱当然没那么容易,要活得开心也未必非得有很多很多钱,这关键还是得自己想清楚,究竟想要活成什么样子,又需要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达成这一点。
通常来说,要达到幸福无非两种办法:要么是尽可能地自我满足,要么是降低自己的欲求。在以往那种热衷于“成功学”的镀金时代,国人普遍追求的是前者,现在则倒向了后者,新的流行口号是“非必要不消费、非必要不贷款、非必要不生娃”——那肯定有助于减轻自己压力,但那样不断缩减,不管怎样都意味着压制自己的需求。
其结果,看看我们周围,所有人都过着千篇一律的压抑生活,有着千篇一律的放松方式,似乎总在两极之间摆荡:“手里有钱就大手大脚,没钱就只能节衣缩食”。
在我看来,好的生活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管潮涨潮落,寻找并开辟一些机会,至少设法养活自己,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按自己的品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可能吗?可能的。
在这方面,老上海人值得借鉴。哪怕在动荡艰难的年代里,居住在局促逼仄的亭子间里,但他们还是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活得体面。这种精打细算符合“经济人”的理性:讲求性价比(所以“实惠”很重要),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不该买的再便宜也不要,自己喜欢的则多少钱都值得。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渐趋尾声,原先引领消费增长的百货公司逐渐被连锁超市所取代。感受到这种危机后,1980年西武百货推出自有品牌“无印良品”,主打的就是这么一点:品质像百货公司一样可靠,价格便宜三成。
为什么它能成功?因为它很好地顺应、满足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变化:经济下行之际,人们不再追求纸醉金迷的挥霍,而想要回归本质——简洁朴素,去掉多余的包装、添加物,但材质要好,那种好,穿在身上自然就知道舒适。这种自然活力就是其哲学:“我只是帮你准备一些东西,真正的生活,还是属于你的。”
“我是个简单的人,过着简单的生活”
我相信国内社会现在也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新的生活哲学会慢慢地撇除浮华,不在意面子而更在意“里子”,消费也会更理性化。搞钱当然必要,但也不必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还是要尽可能地活出个人样来,好歹维持基本的体面。
日本文豪森鸥外的女儿森茉莉晚年仅依靠并不稳定的稿费为生,必须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但再穷也要吃进口巧克力,因为生活就应该这样:极简生活反而更要精心维系那种品味,不至于堕入深渊。在她看来,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趣,精神上的干涸和酸臭。
我自己也在践行这一点。我肯定不是一个消费欲望很强的人,这两年钱也不好挣,但我并不想让孩子们感到家里的生活品质受到了很大影响——大萧条时代所形成的心理,在美国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他们哪怕在富足之后都再未享受安全感,总在担忧重新落入苦日子。相反,我想让他们对生活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再怎么起起落落,至少不会突然掉到底限之下。
从去年8月起,我开始试着用购物群来带货,这种思考同时也反应在我为购物群的选品上。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人满足品质生活需求的物品,顺应新的生活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