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哪些武器是大杀器 不是飞机和坦克而是舰炮和重炮
日军哪些武器是大杀器 不是飞机和坦克而是舰炮和重炮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役中真正的杀器并非日军引以为傲的飞机和坦克,而是舰炮和重炮。
1937年8月,上海的天空被硝烟笼罩,中日两军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惨烈的较量。当时的《申报》这样记载:"敌机盘旋轰炸,坦克碾压推进,然更令将士们难以抵挡的,是那看不见的'雨'。"这场神秘的"雨"到底是什么?为何连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中国将士们都称其为"死神的镰刀"?又为何有幸存者回忆说:"宁愿面对俯冲轰炸的敌机,也不愿听到那声响彻云霄的呼啸声"?
日军的炮火优势
1937年8月13日清晨,江阴要塞的守军听到了一阵奇特的轰鸣声。驻守要塞的老兵张德胜回忆说:"那声音不像是飞机,也不像是汽车,倒像是闷雷在云层中滚动。"原来,这时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正在驶向长江口。
日军的联合舰队可不是一般的舰队。舰队的旗舰"出云号"重巡洋舰,装备着6门203毫米主炮,8门120毫米副炮。每门主炮重达十余吨,一发炮弹就有100多公斤重。据统计,仅"出云号"一艘军舰的火力,就相当于一个中国陆军炮兵团的总火力。
更令人吃惊的是,跟随"出云号"驶来的还有"矢矧号"、"那珂号"等37艘各型军舰。这些军舰共同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其火炮总数达到惊人的198门。而在此之前,日本海军陆战队已经在上海部署了60门各型火炮。
当时在江阴要塞指挥部的李玉和将军看到这份情报后,连连摇头说道:"光是海军的火炮就有这么多,这仗可不好打啊!"可他万万没想到,这还只是个开始。
8月15日,日军陆军的重炮部队也开始登陆。第一批抵达的是第一重炮旅团,他们带来了让中国守军闻之色变的"九零式240毫米重加农炮"。这种重炮一门就重达20吨,需要专门的牵引车才能移动。炮弹重达200公斤,射程达到20公里以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日军又陆续投入了第五、第六重炮旅团。这三个重炮旅团光是150毫米以上的重炮就有108门之多。而在装备这种口径火炮的数量上,整个中国军队也不过24门。
更让中国军队感到棘手的是,日军的重炮不仅数量多,质量更是一流。他们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间接瞄准技术,通过无线电、气球观测员等手段进行火力引导。每个重炮旅团都配备了专门的测距连、气象排,可以根据风向、气压等条件及时调整射击诸元。
9月初的一天,日军第一重炮旅团在吴淞口进行了一次火力演示。据当时在场的中立国记者描述:"重炮开火时,周围的空气都在震动,炮弹呼啸着划过天际,在20公里外的目标区精确命中。整个过程,炮兵们甚至都看不见目标。"
中国军队的艰难处境
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中国军队的处境可谓举步维艰。1936年,陈诚将军组织的一次军备普查显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全国军队的火炮总数仅有567门,其中还包括110门清末时期的老旧火炮。这意味着实际能使用的现代火炮只有457门,还不及日军投入淞沪战场火炮数量的三分之二。
在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仅能投入7个炮兵团,总计252门火炮。第八十八师炮兵团团长王子安在战后的报告中写道:"一个炮兵团平均只有36门火炮,其中75毫米山炮占大多数,而150毫米以上的重炮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装备数量的差距只是问题之一。更大的困境在于技术水平的落后。1937年8月23日,在闸北战区,中国炮兵阵地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个炮兵连接到轰击日军阵地的命令,炮兵们却花了整整半小时才完成瞄准。原因是他们仍在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直接瞄准法,必须用望远镜看到目标才能开火。
而在同一时间,日军的重炮却能在十公里外的掩体中,通过先进的测距仪和无线电设备,精确打击中国军队的阵地。一位幸存的炮兵回忆说:"我们往往还没看清敌人在哪,炮弹就已经落在阵地上了。"
弹药补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第三集团军的后勤记录显示,每门火炮平均只配备了100发炮弹。相比之下,日军的重炮旅团每门火炮的基本携弹量就高达500发。在杨行镇的战斗中,中国一个炮兵连因弹药耗尽,不得不用步枪对抗日军的重炮。
训练水平的差距更是触目惊心。在淞沪会战前,中国炮兵的训练时间普遍不足。第八十七师的一份训练报告显示,新招募的炮兵只经过了3个月的基础训练就被派往前线。而日军炮兵则要经过至少一年的专业训练才能服役。
装备维护能力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作战效能。在罗店战役中,第二集团军的一个炮兵营因为缺乏维修工具和备件,导致6门火炮因故障而报废。战后检查发现,其中4门只是因为简单的零件磨损,在日军那里最多半天就能修好。
最令人无奈的是,就连最基本的炮兵阵地工事也难以构筑。由于缺乏工程器材,许多炮兵阵地只能用沙袋简单防护。在日军的精确轰击下,这些简陋的工事形同虚设。一份战损报告显示,仅在8月下旬的一周内,就有超过30门火炮因阵地被摧毁而损失。
日军重炮轰击的惨烈场景
1937年8月23日,罗店北部战场迎来了最为惨烈的一天。当天凌晨四点,日军第一重炮旅团的240毫米重炮群开始了长达两小时的轰击。据第八十八师的战时记录,仅第一轮齐射就有24发重型炮弹落在阵地上。每颗炮弹砸出的弹坑深达3米,宽约8米。短短几分钟内,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就被夷为平地。
在场的美国记者约翰·怀特在战地日记中写道:"这不是战争中常见的炮击,而是一场彻底的毁灭。地面在不断震颤,每一次爆炸都掀起滚滚尘浪,将天空都染成了灰色。"
罗店镇上的建筑在炮火中一座接一座地倒塌。一份战后统计显示,仅这一天的炮击就消耗了超过1200发各型炮弹,其中240毫米重炮弹就达到了86发。整个罗店镇的3749座建筑中,完好无损的不足百座。
更令人震惊的是舰炮的威力。9月1日,日本海军的"出云号"率领舰队对吴淞口进行了轰击。203毫米舰炮发射的穿甲弹不仅能轻易贯穿混凝土掩体,还能在爆炸时产生大量高温金属碎片。第九集团军一个工兵连的全部装备,就是在一发舰炮弹的轰击中化为灰烬。
在江湾地区,日军采用了更为可怕的战术。他们先用150毫米榴弹炮发射烟幕弹,制造出一片人工烟雾。趁着中国军队视线受阻,240毫米重炮和舰炮同时开火,形成交叉火力网。第三集团军一个营的阵地就是在这样的打击下被摧毁的,幸存者不到三十人。
炮击的精确度也令人咋舌。9月10日,日军重炮旅团使用气球观测手段,准确定位了位于闸北的一处指挥所。经过仅仅三发试射,第四发炮弹就正中目标。这个隐蔽在地下室的指挥所被一击摧毁,三层楼的建筑瞬间坍塌。
在月浦地区,中国军队修建的战壕工事同样难逃厄运。日军采用"区域饱和轰击"的战术,用不同口径的火炮对一片区域进行地毯式轰击。据第五战区的战报记载,日军在一个下午内向一片仅600米宽的战壕投下了超过800发炮弹。战后考察发现,这片战壕的每一米都至少挨了一发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