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时光深处的守望者
永泰古城:时光深处的守望者
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戈壁之中,隐藏着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堡——永泰古城。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古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沿线现存最具代表性的明代军事城堡之一。
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永泰古城,几棵草随风摇曳,孩童们在城墙上嬉戏,金色的阳光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边。这座被城墙围起来的村庄,与附近的村落并无二致,村民们在戈壁上放牧,在同一片土地上耕作。然而,这看似普通的村庄,却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堡,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泰古城位于景泰县城27公里处的寺滩乡永泰村,虽不在河西走廊上,却紧邻河西走廊,拱卫着这条重要的商贸通道。从空中俯瞰,这座古城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城墙边突出的瓮城等建筑,使其形似一只趴在地上的金龟,因此也被称为“永泰龟城”。
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
行驶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少了花草树木的点缀,更显辽阔与荒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
- 初夏:简易的乡村公路两边,紫色的胡麻花田如同薰衣草般浪漫。
- 夏天:白花花的戈壁滩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绿色蔓藤,结着圆滚滚的大西瓜,因为接受了格外强烈的日晒,所以糖分更高,比其他长在水草丰美地区的西瓜更甜、更脆。
- 秋季:秋雨绵绵之时,周边的祁连山东端余脉老爷山、寿鹿山等区域出现晨雾缭绕、白雾穿城的美景。从空中俯瞰,古城像是蒙着一层轻柔的面纱,如梦似幻。
- 冬季:阳光照耀着古城墙,金碧辉煌,晶莹剔透、银装素裹的山川形胜,真乃北国风光无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羊群从城里走向城外,白雪覆盖的戈壁滩留下了串串蹄印,生命的希望就在洁净的雪中孕育。
历史背景与军事价值
永泰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专家考证,景泰一带的长城主要修建于西汉与明代,而汉长城又是明长城修补利用的主体与基础。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书田东、总兵达云、分守道张南等人率领了一万多人的将士发动松山之战并获得胜利,扫清了留在此地的残余势力。
松山收复后,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兰州至武威间的古丝绸之路沿线共修建了永泰、镇虏、保定三座城堡。遗憾的是,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永泰一个。景泰恰好位于兰州和天祝之间,是最佳的防御选址,可以将敌人牢牢锁定在松山之外,三座城堡连成一道防御的屏障,一有动静就会互通有无。
城市布局与防御设施
永泰古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的典范。城墙高12米,夯土制造而成。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从高处俯视,整座城就如一只金龟伏在戈壁滩上。呈椭圆形的龟城,周长1500米左右,城池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布局非常紧凑合理,防御区、住宅区等都有基本规划。正门朝南,外面是半圆形的瓮城,在城的东、西、北三面都筑有封闭式的瓮城,构成了“龟脚”和“龟尾”,为了平衡起见,头尾相对,四只脚也互相对称。
敌人冲破城墙的第一道防线之后,就会进入到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中,此时紧锁大门,围墙四面都有虎视眈眈的弓箭手持剑向下扫射,前路退路又都被切断,上空中密密匝匝编织成剑雨,就会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插翅难逃。
根据专家考证,永泰龟城内还建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南有太极圆池,当地人称为“涝池”,这是一种挖在村头、路边的存储地表水的蓄水塘。南面还有牧马的场地和军需草料储存处,这可以说明,战马,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行动保障和出行工具。这些军事设施痕迹依稀还可以辨认,除了此地居民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还完整地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
在古城里行走,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古城的城墙上面还建有像锯齿一样的垛口墙,用来保护当年守城的士兵。作为一座军事要塞,永泰古城内的格局遵循“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的原则。巷道交错相通,在城内形成一个个丁字路口。这些丁字路口,对今天到访的游客来说,虽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仍有无法顺利抵达的“死角”。
城墙内靠近城门的位置,有一扇非常隐蔽的小门,窄窄的木门,仅能容纳一人侧身进入。但进入之后,就会发现城墙内别有洞天,里面并不狭隘,宽敞的位置甚至可以容纳两人共同行走。这里藏着大批的武器,只要战争一开动,士兵就可以从此地紧急取出武器,大大节省了从城内获取武器的时间,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倘若战争不幸失利,这也是一个相当隐蔽的藏身之所。
如今,永泰古城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矗立在戈壁滩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夕阳西下,牧羊人赶着羊群缓缓归城,孩子们在城墙上嬉戏打闹,这座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古城,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