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剪”出非遗传承新活力 | 解码汕头文脉·非遗不“遗”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剪”出非遗传承新活力 | 解码汕头文脉·非遗不“遗”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fnews.com/content/J3WOA1bQ3z.html

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要迎头赶上,须依靠历史文化所涵载的生机与精神,以内驱改革动力与创新热情。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现代城市文化融于浓郁地方特色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相映生辉。即日起,《南方日报·汕头观察》推出“解码汕头文脉”栏目,聚焦这些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记。敬请垂注!

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下称“两大盛会”)将于11月18日在汕头举办。两个月前,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侨联青年委员、艺术家陈斯嘉向海内外潮汕同胞们发出邀约,邀请大家一起参与献给“两大盛会”的作品创作。

据陈斯嘉介绍,这幅新作品暂名为《潮》,将收集海内外潮人的故事资料和照片,创作一件特殊的剪纸拼贴作品。作品《潮》初定高2.7米、长6.3米,灵感源自潮汕地区的“山”和象征潮汕“下南洋”侨文化的“水”,通过“山水”的意象讲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潮汕人的迁徙故事。

这并非陈斯嘉第一次以潮汕剪纸为元素进行创作,收藏于英国V&A博物馆的作品《巨变》、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前的大型作品《SWA》、汕头火车站前的公共装置《盛放》……这些作品均以潮汕剪纸构成作品的主要元素。一眼望去,传统与现代巧妙碰撞,潮音仿佛于耳畔响起。

作为一位专注于公共艺术、大型绘画和装置的跨媒介艺术家,陈斯嘉来自一个充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陈传生是汕头剪纸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融合了剪纸、潮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等元素,陈氏父女的作品走向海外,也将中国剪纸的魅力远播重洋,找到展现中国剪纸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新的连接点。

吉祥“意图”描绘“大潮汕”

走进陈传生的工作室,墙面被精心装裱的剪纸作品所覆盖,这些作品主题丰富、样式多变,既展现出绘画般的细腻,又透露出摄影般的逼真。同步映入眼帘的,还有众多小巧精致的剪纸风格公共艺术装置,《SWA》《盛放》等“迷你版”作品均展示于此。


陈传生工作室里的“迷你版”公共艺术装置。

陈传生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的艺术生涯和人生哲学。自幼年起,他便在剪纸艺术上展露极高的天赋,所剪之物栩栩如生。毕业后,他从事设计工作,并常常携带相机游历四方,捕捉灵感,他的版画和摄影技艺同样精湛。

慢慢地,陈传生逐渐将儿时接触的剪纸艺术与摄影、绘画等多元艺术形式相融合,致力于将这项潮汕民间技艺引入当代工艺美术的殿堂,以潮汕剪纸艺术这一独特载体来诠释他所热爱的潮汕文化。他坦言,“潮汕剪纸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其中蕴含着潮汕深厚的文化底蕴。”

仔细观察陈传生的得意之作《大潮汕》,作品以红宣纸为载体,剪刻结合制作而成。四角饰上大桔等吉祥纹样的平角花,与中间圆形主体构成对应,形成内圆外方的布局,寓意天人合一。外围构图、黑白处理及点线面的搭配上,借鉴装饰画的手法,将潮汕四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的名胜古迹、地标建筑环绕于中心的“大潮汕”,突出主题。


“意图”吉祥的《大潮汕》。

陈传生介绍,《大潮汕》利用空间转换物景,前后穿插,使画面富有层次及变化。作品也通过线条延展,扩展艺术的空间,以达到画尽意未尽效果。他指出,“最主要的是,《大潮汕》表达了四市共创大潮汕美好未来的主题。”

用剪纸作品表现对潮汕人、事、物的观察和记录,是陈传生从事剪纸艺术的初心和热爱。在他的作品中,布马舞、赛大猪等潮汕民俗,沙滩上收网的渔民,潮汕的老厝,时代的建筑等都能成为题材。潮汕剪纸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这些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潮汕地处东南沿海中部,向内连山起伏,向外瀚海茫茫。生活其间的山民海客,以渔盐为主要生计。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中国版图的扩大,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国文化传统,被愈来愈繁复的行政建置和愈来愈多的中原移民带到潮汕。海洋和中原两种文化,在潮汕这片区域里相互交流、包容、对抗、融合,最终形成颇有特色的潮汕文化传统。潮汕剪纸正体现了这两方面的交融。

展现“海纳百川”包容特质

韩山师范学院退休教师黄挺曾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潮汕卷》一书,他向记者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剪纸图样来推测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简单来说,分为三个方面,即海洋文化、祭祀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发展。”

黄挺指出,潮汕文化传统一方面包含着乡土中国文化特征——以土地为生计,以村社、宗族为基本社会结构单位,和敬神明、拜祖先、重视节日、讲究礼仪的生活习俗;一方面包含着海洋文化的特征——以海上贸易为生计,以及与此相随相伴而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因此,过去潮汕剪纸的使用场合,多在节日祭祀和人生礼仪中。用于做祭祀、礼品装饰的剪纸花,多是本地土产,如鱼蟹、鲜果一类的花样。花样里的套花,又常常剪出在中国各地通用的吉祥图式,像龙凤、喜鹊、蝙蝠、蝴蝶、牡丹、梅花等。祭祀、礼品用的大粿、粿仔、米团、豆心,节日用的花灯、贡香、大钱,都会使用人物剪纸装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逐渐根据地区特色,演变出了各具风格的流派。其中,潮阳剪纸最为有名。1997年,潮阳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潮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挺表示,潮阳剪纸的风格,跟山东烟台、高密剪纸近似,可以认为是海上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的结果,即体现出潮汕剪纸的“商业文化”特性。

陈传生表示,潮阳剪纸多以剪刀为工具,刀法精巧细腻;汕头剪纸则以剪刻结合、阴阳穿插,点线面构成形式,黑白灰形成层次。“汕头剪纸孕育于潮汕剪纸之中,又脱胎于潮汕剪纸之外。”谈起汕头剪纸这一项目,陈传生颇有感触。

多年来,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潮汕文化精髓以及其他艺术流派保持着紧密的融合与对话。他表示,汕头剪纸艺术发展至今,展现出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特质。

在创作题材上,他巧妙地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代社会的鲜活生活以及潮汕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在图案设计上,他既坚守传统剪纸的技艺,又巧妙地将西方美术的构图原理与摄影艺术的视觉表现力融入剪纸艺术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现代审美价值。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他致力于将剪纸艺术转化为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韵味,更以其实用性、趣味性和创新性连接了民众的生活。

跨界融合,在异乡“落地生花”

如果说陈传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坚持和探索是守正创新,他的女儿陈斯嘉对剪纸艺术的突破则更为大胆。

陈斯嘉的创作超越了纸张的限制,让剪纸从二维走向三维,不仅有形态上的飞跃,更有情感与故事性的深度挖掘。她的艺术实践不局限于将剪纸转化为实用的生活摆件或文创产品,而是迈向了更广阔的公共审美空间。

陈斯嘉的作品以大型装置艺术为载体,将剪纸艺术的精髓放大至城市广场、美术馆乃至国际展览的舞台上,实现非遗与公共艺术的“跨界”融合。

飞机落地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人们总会被大型的公共艺术作品《SWA》所吸引。“SWA”取自汕头的英文“Swatow”。整个作品长21米、高5米、宽11米,以非遗剪纸为表现手法,表面采用剪纸图案,展现了潮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双咬鹅等14项潮汕民俗和艺术,底部的无边水池寓意“有潮水的地方必有潮人”。作品整体呈现出浓郁的潮汕风情,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了潮汕的历史文化。“在与父亲合作创作《SWA》时,我首先想到了潮汕机场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机场代码‘SWA’,这对我来说是‘家的代码’。”


陈传生工作室中的微型《SWA》。

对陈斯嘉来说,“家”是她艺术启蒙之处,也是她毕业后远渡重洋不可磨灭的情感印记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她坦言:“汕头是我的根,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的文化和记忆始终是我创作的源泉。”

在陈斯嘉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跨领域的艺术经历无形中塑造了她的审美意识。“父亲对艺术的理解极为广泛,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形式,这种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和交融深深影响了我。”打破艺术形式的界限,陈斯嘉坚持以多维度的方式表达创作理念。

陈斯嘉表示,潮汕剪纸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视觉表达,更蕴含着对家族、社区和文化身份的强烈认同感。她习惯于从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汲取灵感,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现代艺术创作中。

陈斯嘉负责创意,父亲陈传生负责剪纸,共同打造出了许多既传统又现代的潮汕风格作品,例如,位于老汕头火车站前广场的《盛放》原作,灵感来自汕头市花金凤花,三片花瓣上的剪纸图案从人文、风光、建筑等角度展现汕头独特魅力。这些花朵不仅在家乡的土地上绚烂绽放,更跨越国界,在异国他乡同样赢得了赞誉。陈斯嘉创作的《绽放》作为美国密苏里州北堪萨斯市的地标雕塑,同样以当地的花朵为原型,结合当地居民的想法,以剪纸“花瓣”呈现当地代表性的人文风景。

“在我的作品中,无论是纸上创作还是雕塑装置,剪纸元素都是一个核心部分,它不仅连接了我与家乡的情感纽带,也让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发扬本土文化。”陈斯嘉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种融合与创新,我希望我的艺术能够超越地域界限,既传承家乡文化,又能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产生新的解读。”对她来说,这既是一种个人的艺术表达,也是对潮汕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持续生命力的探索。

作为一位常年在海外、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陈斯嘉这些年常与父亲合作,在外国多个城市开展的公共艺术项目和剪纸工作坊,不仅展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还通过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加深了更多人对潮汕文化的了解。

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使得潮汕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通过剪纸工作坊、讲座等形式,让剪纸艺术变成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国外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陈斯嘉说道。

人物对话

当被问到剪纸如何影响自己的艺术创作?陈斯嘉说,剪纸技艺的精细与叙事性使她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复杂的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它更是承载文化记忆和个人情感的媒介。通过剪纸,她能够将个人故事和社区的集体记忆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在公共艺术项目中,剪纸成为她与社区互动的桥梁。

南方日报:对您来说,艺术创作的难点是什么?

陈斯嘉:难点在于如何在保留文化根基的同时进行有意义的创新。在每个公共艺术项目中,我都需要找到适当的平衡,既要体现地方文化,又要让作品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这种跨文化的挑战是我在创作中经常面对的。

南方日报:您认为潮汕剪纸这项非遗技艺应如何传承?

陈斯嘉:到我这一代,剪纸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需要在现代艺术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我将剪纸从传统的二维形式扩展到三维雕塑、公共艺术装置等,通过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赋予剪纸新的生命力。因此,潮汕剪纸的传承在当代需要走向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让其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关注。

南方日报:有哪些具体的潮汕文化元素在您过往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陈斯嘉:潮汕的传统建筑,尤其是祠堂、庙宇和古厝,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中丰富的灰塑、木雕和石雕艺术,尤其是窗花、屋檐的曲线、雕刻的纹样等,影响了我的剪纸创作。这些充满历史与地域性的建筑造型,不仅给了我视觉上的启发,也对我作品中的图案设计和造型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通过剪纸艺术,将这些建筑元素转化为一种象征性的形式,融入我的现代艺术作品中。

此外,潮汕的饮食文化和民俗传统也在我的创作中得以体现。

潮汕美食背后的生活哲学以及潮汕人注重的家族和社区关系,使我在剪纸创作时更加注重细节的传达与文化的深度表达。比如,工夫茶、节庆美食等符号通过抽象和具象的方式融入我的作品中,传递出潮汕人生活方式中的内在精神。

潮汕的民俗和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庙会、祭祖等习俗,同样深深影响了我的剪纸创作。这些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象征符号,如妈祖文化中的船帆、庙会中的旗帜和灯笼等,启发了我对图案的设计与造型的选择。通过这些元素,我的剪纸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对潮汕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

南方日报:请谈谈您为“两大盛会”创作作品《潮》的理念?

陈斯嘉:“潮侨”文化中的情感纽带深深打动了我,潮汕人无论身在何处,始终与家乡保持着紧密联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是我在创作《潮》时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我通过剪纸拼贴,将海外潮人的个人资料转化为山水景观,既展现了他们个人的故事和潮汕人的跨文化生活,也记录了潮汕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延续。

南方日报:您希望通过《潮》这个作品向观众传递什么?

陈斯嘉:希望《潮》这件作品能够增强海内外潮汕人对家乡的认同感,同时推动剪纸这一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潮汕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感受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潮汕自然与文化的呈现,也是对海外潮汕人跨文化生活的记录与反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