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个性化用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个性化用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estworldlab.com/service-detail/378

一位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手术的患者,在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对为何需要进行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感到疑惑。这引发了一个重要话题:为什么需要对氯吡格雷进行基因检测?为什么医生没有选择氯吡格雷作为治疗药物?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个性化用药方案。

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

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属于硫代吡啶家族,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1. 代谢过程: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才能成为活性产物。具体过程包括:
  • 大约85%的药物被酯酶水解为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
  • 剩余15%的药物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酶代谢成活性产物
  • 这个过程涉及两个连续的氧化步骤:首先生成2-氧-氯吡格雷,然后进一步代谢生成活性硫醇代谢物
  1. 作用机制:活性代谢产物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断剂,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不可逆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受体GP Ⅱb/Ⅲa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2. 临床应用:氯吡格雷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尤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CI术后,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据统计,我国约有60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0多万例脑卒中患者因服用氯吡格雷而获益。

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研究表明,超过30%的患者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使服用氯吡格雷,仍可能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脑中风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产生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包括:

  • 患者的依从性
  • 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吸烟)
  •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基因多态性,特别是CYP2C19基因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

CYP2C19基因编码的酶在氯吡格雷的活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不同基因型会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和活性产物浓度的差异:

  • 野生型(*1/*1):正常代谢
  • 2和3突变:导致酶失活,代谢速度减慢,活性产物减少,易产生氯吡格雷抵抗
  • *17突变:酶活性增强,代谢速度加快,活性产物增加,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中国人群中,*2、*3、*17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32.4%、5.8%和0.4%。通过检测这些位点,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类型,指导用药。

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建议

根据CYP2C19基因型,可将患者分为四种代谢表型:

  • 超快代谢型(UM)
  • 快代谢型(EM)
  • 中间代谢型(IM)
  • 慢代谢型(PM)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出血/血栓风险、疾病状态、器官功能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与抵抗现象

阿司匹林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1.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在体内水解为水杨酸,与血小板的环氧合酶(COX)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抑制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2. 抵抗现象:5%~40%的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表现为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出现心血管事件。造成这种抵抗的因素包括:

  • 临床因素:如依从性、药物剂量、并发症等
  • 细胞因素:如血小板数目、药物代谢酶活性等
  • 生理因素:如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
  • 遗传因素:如CYP、GP和COX等相关基因的多态性

阿司匹林个性化用药建议

基于基因检测结果,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容易出现抵抗,建议更换替代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
  • 对于无法更换药物的患者,需要持续监测心血管疾病进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非常复杂,基因多态性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因此,基因检测结果只能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具体用药策略仍需医生综合评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