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消逝的农具:桔槔、戽斗及其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消逝的农具:桔槔、戽斗及其他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J4VJVFR0545FM5A.html

桔槔和戽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种农具的历史渊源、工作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桔槔:古老的井上汲水农具

桔槔是我国最古老的井上汲水农具,在闽南农村则被称为“吊坞”。根据清华大学机械专家刘仙洲先生的研究,这种农业灌溉机械可能发明于商代初期的成汤时期,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

吊坞的工作原理是在井旁架设一杠杆,这支横在立柱上的杠杆,一端系吊桶,一端绑石块等重物,操作者可以用不大的力量将灌满水的吊桶提上地面,一人操作就能实现深井提水灌溉农田。著于战国时期的《庄子·天运》这样表述吊坞取水时的工作状况:“……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形象地描述了农民在使用吊坞汲水的劳动场面:农民通过一俯一仰的动作才从深井提起一桶水,这种一直反复的简单劳动其实是非常辛苦的。

吊坞的优点是无须选择有自然水源的河边、池边等地点,只要在田间地头挖一深井就可汲水了。著名经典小说《红楼梦》第十七回就有这样的描写:“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这个土井,就是挖在田间地头专供吊坞汲水灌溉农田之用的。

吊坞这一古老的提水工具,直至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还在闽南农村使用。据说,厦门市鼓浪屿的吊坞照片,还上了中国人民邮政的明信片。

屍斗:轻便的扬水工具

戽斗又称戽桶,是一件简单而轻便的扬水工具。戽斗又是一件古老的农具。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中原就已经开始人工提水灌溉了。最早的工具是圆形尖底的陶罐,人们从河里一罐一罐地把水抱到田里,这被认为是戽斗最早的雏形。据明朝罗颀著《物原》记载“公刘作戽斗”,可知距今约3000多年前劳动人民就发明并使用“戽斗”了,它是一只两边各系着2条绳子的小桶,由2个人操作,分别站在两端的人拉着小桶,把水从低处甩上农田。该小桶在南方都用木材制作,在北方则多用柳条编成。

北宋,戽桶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至元,由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在南、北方广大农村,不管是水田或是旱作农地,戽桶已成为农户必不可少的农具,操作戽桶扬水,也成为普通农民应知应会的一种技术活。

明朝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这样表述戽斗:“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明确地指出戽斗的优越性在于轻便、灵活,对于须灌溉的面积较小的农田或操作场所较小不宜安装水车的环境十分适用,因此广受欢迎。直至目前,仍然有人使用戽斗为小面积的菜地浇灌。

劳作时2人面对面同时一俯一仰把水提上田地,有节奏地反复发出“碰……哗……”“碰……哗……”的击水、泼水声响,扬程越高,绳子就越长,劳动强度就越大。看劳动者在田间戽水,那有节奏的击水声响以及反复俯仰的动作,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只有亲历者才会知道这种劳动不但须要掌握技术要领,还必须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所以,戽桶取水这一农业劳动,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题材。宋代诗人陆游的《喜雨》诗云:“水车踏罢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一场喜雨过后,农田都有水灌溉了,不用再踩水车车水了,戽斗也收藏起来了,表达了农民喜雨过后的欢欣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同情。而唐代诗人贯休的《宿深村》一诗中的“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之句,则生动描写了农户月夜来客,立即取戽桶去戽池塘水捉鱼待客的情景,充满了农家纯真质朴的生活情趣。

在闽南农村,还有一种比戽桶更简单方便的扬水工具,闽南语呼为“戽揭”。

戽揭可以视为戽桶的延伸。所不同的是,戽桶须二人操作,缺一不可;而戽揭只须单人操作,更加灵活方便。汉字“揭”字有“高举”之意,戽揭的操作方法就是,单人站在水渠中,手中使用戽揭把水从低处往上扬,达到提水灌田的目的。这种操作提水扬程较低,且水量小,而劳动强度更大。但因简单方便,很适合小面积灌溉。

戽揭是用竹皮编成(也有用铁皮制作)的面阔底尖的圆锥形取水工具,再安上“T”型木柄。操作者手执木柄站在低处舀水甩上农田。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农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老一辈人的回忆中频频提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农具,许多农耕文化园应运而生,通过现场演示和体验的方式,让青少年们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验古代农民劳动的艰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