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本解读|虚实相生见繁华——读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本解读|虚实相生见繁华——读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1/20/79199233_1136315436.shtml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韵律著称。本文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解读,揭示了词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一虚一实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反衬征人多年行旅的身心伤痛,产生辞浅意深的艺术效果。这一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经历代诗人锤炼,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创作手法和基本审美原则。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编选了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本文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解读。

实景描摹,渲染都市繁华

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实景、实境,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实相生的手法中,实是虚的前提和基础。虚不能凭空产生,要以实为依托,从实处入手。读者通过作者笔下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物象进入诗境,真切感知作品中塑造的独特世界。

《望海潮(东南形胜)》辞藻华丽,韵律优美,柳永采用了大量实境描写,来铺叙渲染繁华的都市景象。全词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鸟瞰式的镜头呈现了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的杭州城全景图;接着,定点聚焦,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三幅生动鲜活的图景。

一是城市风貌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先用如烟袅娜的柳树和装饰华美的桥梁,点明人们居住环境的优美舒适;继而用一个“风”字让整幅画面变得生动,微风掀起遮挡门窗的帘子和青绿色的帷幕,渲染出宋人住宅的雅致氛围;最后写人家之多,给人以视觉的恢宏之感。

二是钱塘江涌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怒、卷”等字使用拟人手法,写出钱塘江的汹涌澎湃与浪花翻滚的形态,既豪放又写实,给人强烈的冲击感。

三是集市斗阔图——“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列、盈、竞”三个字,为读者展示了货品的琳琅满目与居民穿着的华丽,热闹缤纷。三句话,三幅图,词人用写实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城的富庶繁华,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胜”。

虚景补充,拓宽意象空间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思考、联想或想象而得出的虚物、虚景、虚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借助虚写,诗词内容不局限于当时当地,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极大地拓宽了意意象空间,形成更加繁复的意境。

《望海潮(东南形胜)》下阕,实景铺垫,虚景补充,多角度描摹杭州秀美景色。“重湖叠巘清嘉”展现湖山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打破时间界限,将秋季飘香的桂花和夏日盛放的荷花放在一起,虚实相生,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嗅觉和视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杭州百姓的娱乐生活,充满欢乐。“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则融入词人的想象,塑造了一个听雅乐、赏美景、情趣高雅的人物形象(一说指地方官员)。柳永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一个政通人和、官民皆乐的魅力杭州城,使人想起《论语》中曾皙描摹的理想社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虚实传情,点明写作意图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古人创作,讲求含蓄之美。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愿望委婉寄托于诗词中的物象与想象中,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意味深远。

据方家考证,《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干谒词。当时柳永途经杭州,想要拜见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孙何,但苦于门禁甚严,欲见而不得,于是写了这样一首词投赠,希望得到对方的提携奖掖。这首词中,柳永通过虚实结合的层层铺叙,把杭州城的物阜民丰、风光旖旎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

到了结尾,自然要点明写作目的。但直抒胸臆未免莽撞,词人通过“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设想,预祝孙何早日高升,同时委婉表达自己渴求奖掖提携的愿望。投赠之意至此明了。据《古今词话》记载,柳永写好这首词后,请名妓楚楚献歌于孙何。中秋夜宴,楚楚宛转歌之,第二天,孙何便请柳永入府。由此可知,《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成功的干谒词。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诗词创作中,实可观天地万物,虚则能思接千载。虚实相生,能丰富诗歌内涵,深化诗歌情感,创造令人惊叹的艺术境界。依据虚实相生的理念品读古典诗词,不失为一条进入诗词世界的有效门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