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窗玻璃膜选择指南:种类、性能与选购要点
汽车车窗玻璃膜选择指南:种类、性能与选购要点
汽车车窗玻璃贴膜,简称汽车窗膜,是一种贴于汽车车窗玻璃内表面的功能性薄膜。它旨在为车主提供隔热、防晒、防爆以及保护隐私等多重功效。在汽车配件市场中,玻璃膜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价格也相差甚远。那么,如何从琳琅满目的产品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汽车车窗玻璃膜的分类、性能参数,以及选购时的关键要点。
汽车车窗玻璃膜的分类
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汽车窗膜主要可分为染色膜、金属膜和陶瓷膜三大类。
染色膜:是通过将染料均匀涂抹在透明薄膜上来制作的,其成本相对较低,但隔热和防紫外线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已被市场逐渐淘汰。
金属膜:则是通过在透明薄膜上溅射金属颗粒或金属氧化物来制造的,这种膜能反射部分热量,从而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但可能会对信号产生一定影响。
陶瓷膜:则是在透明薄膜上溅射陶瓷颗粒来制成的,它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射热量,还能避免影响信号接收,尽管其成本相对较高。
汽车车窗玻璃膜的主要性能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可见光透过率、紫外线阻隔率、红外线阻隔率以及防爆性能等。通过了解这些指标,车主们可以更清晰地判断出哪款玻璃膜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可见光透射比
可见光透射比,即透过车窗玻璃的可见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比值,又常被称为透光率。这一指标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为了确保驾驶时的清晰视野,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膜的透光率应至少达到70%。
紫外线透射比
紫外线透射比则衡量的是透过车窗玻璃的紫外线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比值,市场上通常以紫外线阻隔率来表述。阻隔率越高,越能有效防止车内人员被紫外线伤害,同时保护车内物品免于褪色,延长内饰使用寿命。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均规定汽车膜的紫外线透射比不得超过一定限制,以确保产品对紫外线的优异阻隔性。
太阳能总阻隔率
太阳能总阻隔率,即被阻隔的太阳能量与照射在物体表面的总太阳能量之比。这一指标通常位于30%至70%的范围内,且阻隔率越高,隔热性能越出色。通过反射红外线和阻隔紫外线,隔热膜能有效隔绝太阳光对车辆的热辐射,降低驾乘人员皮肤灼热感,减轻空调制冷负荷,从而实现节能目的。
防爆性能
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多为双层加胶设计,即便在事故中破裂,玻璃碎片也会被牢固粘在夹胶层内,不会飞溅伤人。而侧挡风玻璃则常采用钢化玻璃,贴上防爆膜后,能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有效防止玻璃碎片飞溅,确保车内人员安全。此外,《汽车玻璃用功能膜》标准中还规定了防剥落性能这一关键指标,用以评估玻璃贴膜的防爆性能。
不同位置玻璃膜的选购建议
前挡风玻璃
根据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规定,前风窗驾驶员视区部位及其观察后视镜部位的可见光透射比必须达到或超过70%。对于家用车而言,前挡风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通常至少为70%。在原厂玻璃上贴膜会导致整体可见光透射比下降,从而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甚至违反法规。因此,若需在前挡风玻璃上贴膜,建议选用符合GA/T 744-2013测试标准、可见光透射比至少为78%的贴膜产品。
前侧窗玻璃
市场上销售的侧挡膜分为深色和浅色两种。深色膜的可见光透射比通常介于10%25%,而浅色膜的可见光透射比则位于25%40%之间。为确保后视镜视野,建议在前侧窗贴浅色膜,并保留驾驶者视区部位的三角区。
后侧窗玻璃
深色或浅色膜均可用于后侧窗,其中深色膜提供更佳的隐私保护。在同系列产品中,深色膜往往还展现出更出色的隔热性能。
后挡风玻璃
现代汽车普遍配备了后挡风玻璃的除霜功能,加热丝覆盖在后挡玻璃的内侧。因此,在贴膜时,由于电热丝的存在,膜与玻璃之间的接触面可能不平整,对贴膜技术提出较高要求。此外,若选用胶层耐老化性能不佳的膜,后期使用过程中胶层粘结力可能下降,导致膜与玻璃间产生气泡,影响美观度和视野清晰度。因此,在选择后挡膜时,建议优先考虑大品牌并带有质保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