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文读懂扩张型心肌病
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文读懂扩张型心肌病
50岁的老王最近经常咳嗽、还有泡沫痰,晚上睡觉常常需要枕头垫高,甚至有时候觉得憋气得厉害,只有坐起来才感觉舒服一些;穿鞋似乎有点紧,用手一按小腿和脚就能按出小坑。老王以为自己是肺炎,到医院挂了呼吸科的号,结果医生建议老王转到心内科进一步诊治,心内科医生通过一系列检查,考虑老王为“扩张型心肌病”。
什么是扩张型心肌病?
顾名思义,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心脏扩大伴收缩功能减弱为特征的心肌病。通俗地说,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脏比正常要大,但是动力不足。
我国扩张性心肌病的患病率约为19/10万,是造成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青壮年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家族遗传性,此外,还有病毒感染、免疫因素、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也会引起扩张型心肌病。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呢?
典型的症状包括:和活动相关的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夜间阵发性的喘憋、坐起来会好转,咳嗽伴泡沫痰,下肢凹陷性水肿,食欲不振伴腹胀,心慌头晕乏力等。
其实扩张型心肌病往往起病隐匿,早期常常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日常做好规律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
哪些检查有助于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检查:俗称“心超”,是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诊断和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最常用且重要的诊断方法。
胸部X线检查:是常规的体检项目,扩张型心肌病往往表现为心影向左侧或双侧扩大,心胸比大于0.5,可能会伴有肺淤血、肺水肿、肺动脉高压或胸腔积液等征象。
心电检查:如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但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方面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心超等检查。
血液化验:除了常规的体检项目外,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或B型利钠肽(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扩张性心肌病的时候该指标常常升高,但是对诊断来说缺乏特异性。
冠脉CT:主要是为了排除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往往冠脉血管没有明显的狭窄。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清晰识别心肌组织学特征,准确检测心肌功能,也是诊断和鉴别心肌病的重要检测手段,但该项检查目前在基层医院还没有普遍开展。
心内膜心肌活检:属于有创性检查,需要住院,有一定的风险,但心肌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有助于心肌病的病因诊断,因此该项检查往往用于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当然,前面提到,扩张型心肌病往往存在家族遗传现象,如果家族中出现两例或以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就建议相关亲属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的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患病者。同时,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来确定致病基因突变。
如果已经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应该如何治疗?
治疗方面,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心脏移植三大方案。药物治疗是基石,相对于器械治疗来说,药物治疗成本低、风险小,虽然无法根治,但是可以通过较为温和的方式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
器械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ICD)、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LVAD)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手术在体内植入器械来帮助心脏工作。
心脏移植是晚期患者可以考虑的治疗手段,虽然存在手术风险大、费用高、供体不足、术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等缺点,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避免劳累和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使用对心脏有损害的药物。
饮食清淡,低盐、低脂、低糖、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适量纤维素,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愉快。
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就诊,有家族遗传史的朋友更需做好早期筛查。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