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一个有价值的书评选题与角度?
如何找到一个有价值的书评选题与角度?
很多人写书评,特别是严肃批评,总是会陷入一种艺术家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过于忘我地创作自己想创作的内容。这样的状态可能是好的,但倘若你是一位阅读量尚浅,批评能力有限的书评人,那么你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阐述中,很有可能给不到读者更多新的东西,而只是补充一些情绪感受和学术套话,以至于写出来一篇阅读价值不大的书评。
其实要说书评创作,首先我们要辨析其价值。我们说书评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它不侧重于提供情绪价值,而是侧重于书评本身的信息价值。
很多人其实是不知道或者说不认可书评本身的信息价值的,所以他们平时不看书评,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看书评,好像书评就应该是一些闲来无事的文艺青年的消遣读物,实际上这是对严肃书评最大的误解。
也正是这一误解,造就了国内大部分书评要么就是圈内人自娱自乐,要么就变得娱乐化、情感化,以至于严肃书评原本的市场价值和信息价值被极大地低估,甚至忽视了。
而我们说,选题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书评的选题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其价值的上限。好的选题,往往本身就是问题导向的信息探索,一旦扎下去,或多或少都能出成绩。而糟糕的选题就像是死胡同,一旦进去了就只能车轱辘话反复说,最后强行用情感升华。
不过说到这里了,书评人该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选题或者说批评角度呢?今天我们从编辑的视角来分享几个思路:
关注作家的创作变化发展
每位作家在其创作生涯中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这些阶段的变化往往会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此,了解作家的创作历程对于我们找到一个吸引人的书评选题和角度至关重要。
很多人习惯于把作家当作静态的偶像来看待,其实作家也是人,也有成长,也有衰老,必然也是有转变的,而且他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经历的事件对他的创作通常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例如,一个成长在战乱年代的作家可能会更倾向于写一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而一个成长在繁华都市的作家则可能更关注都市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了解作家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并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来进行书评创作。
此外书评人还可以挑作家的一个创作阶段来分析,作家的创作阶段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作家可能会关注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例如,一位年轻作家在初期可能会更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可能会逐渐转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通过对比分析作家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书评人可以发现他们的成长与变化,从而找到一个有意思的书评选题。
比如说诺奖陪跑员村上春树,他的创作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在早期,他创作了《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等作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青春期的迷茫为主题,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后来,村上春树的作品逐渐转向更成熟的题材,如《挪威的森林》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些作品探讨了爱情、自我和生死等更深层次的议题。书评人可以从村上春树的创作变化入手,分析他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处理相似的主题,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这样的选题不仅能吸引村上春树的关注者,还能引起对文学创作和作家成长感兴趣的读者的关注。
挖掘作品在文学史中的价值地位
更纯正的书评往往会较少提及作家,更关注作品本身的呈现。在这样的设定下,书评人会将每部重要的作品当作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节点,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因此,书评人会侧重它的文学史价值。当然更专业的书评人,甚至会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分析作品的文学流派与传承。虽然作家不喜欢被贴标签,但是每部作品实际上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大体上都可以归类于某个文学流派或传统中,或者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而这个流派或传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通过分析作品所属的文学流派以及它在该流派中的地位和影响,书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同时,还可以探讨这部作品如何传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文学传统,以及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此外,老掉牙的内容就别提了,特别是经典作品的经典评述。写给专业读者看的书评一定需要书评人的认真对待,因为你需要给予新的信息,比如评价作品本身没被人发现的创新与突破。事实上,每部优秀的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前人成果的创新与突破。这些创新与突破可能表现在题材选择、写作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通过评价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创新与突破之处,书评人才可以突出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例如,如果一部作品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叙事手法或者提出了颠覆性的思想观念,那么书评人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书评,探讨这部作品如何为文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话好像谁都知道,或者搜索一下百度,你就能有所了解,这个时候你再去扩写这句话写一篇书评,那就完全没有意义(很可惜很多书评人写的书评都是扩写经典阐述后的车轱辘话),但它到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书评人其实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而且书评人还可以探讨《百年孤独》在魔幻现实主义流派中的地位,分析它如何具体地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框架,以及它对后来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
此外,书评人还可以从全球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百年孤独》的价值。例如,可以探讨这部作品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球读者共同喜爱的经典之作。当然这就更接近传播学了。
如果你非要结合个人经验
虽然我们经常会说书评尽量避免带入个人情感,不然很容易写得像读后感或者随笔,书评就变得不严肃了。但是如果你是在创作面向大众的严肃书评,那么这个时候能有一些创意,比如能在书评中挖掘出作家独特的气质或者作品独特的味道,那么也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苏珊·桑塔格的《土星照命》其实就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虽然她的文章更像是随笔,但是同样能让我们对本雅明其人其作有更丰富的了解。
此外,创作书评时,一定要思考你的观点和问题。
观点意味着清晰度,记住书评人不是在写小说,你需要尽可能地使用科学语言,不要过于抒情而影响了书评本身的表达。问题则是信息的提示词,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书评传递出精准有效的信息,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书评人可以探讨《哈利·波特》系列如何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如阶级分化、种族歧视和权力斗争等。或者可以质疑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安排和角色设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选题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总的来说,无论是关注作家的创作变化发展、挖掘作品在文学史中的价值地位,还是结合个人独特体验和思考,书评人都应该注重选题所导向的信息挖掘,只要你提供的有效且独特的信息,那么这篇书评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下次写书评之前,大家需要先好好思考选题,毕竟找到了一个好的选题,那么就大概率确保了你接下来阅读探索工作的有效性,这是每个书评人都需要不断磨练提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