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镜清:86版《西游记》音乐创作人的人生故事
许镜清:86版《西游记》音乐创作人的人生故事
导读:86版《西游记》的音乐创作人许镜清,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这部经典电视剧创作了74首乐曲。从片头曲《云宫迅音》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每一首音乐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这段时间,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不仅为国内民众掀起一波回忆杀,也让对《西游记》比较陌生的外国游戏发烧友,开始恶补起了86版《西游记》。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中引用了86版《西游记》的片头曲《云宫迅音》的音乐。当熟悉的旋律回荡在人们耳边时,一个被遗忘了30多年的音乐人也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他,就是86版《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的曲作者许镜清。
许镜清
作为曲作者的许镜清,万万没有想到,在被遗忘多年后,自己能够凭借一部游戏爆火出圈。8月22日,82岁的许镜清在接受采访时,兴致勃勃地表示:“我的音乐能在新的领域焕发光彩,能让大家开心,我作为音乐创作者也是很满足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云宫迅音》,《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以及剧中所有配乐,都出自许镜清之手。可以说,许镜清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西游记》里的全部音乐。尽管拥有如此成功的作品,但许镜清始终低调,甚至鲜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而这种低调朴实的性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生在山东,长于黑龙江的许镜清,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不易。父亲在外打零工,母亲在家务农,两个小妹妹嗷嗷待哺,一家人勉强能吃得上饭。从5岁起,身为长子的许镜清,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去捡煤核、拾柴火,用以抵御东北的酷寒。闲来无事时,许镜清最喜欢摆弄父亲用鱼皮给自己制作的二胡,说起来,这把二胡应该给予了许镜清最早的音乐启蒙。
在许镜清14岁那年,命运给了他重重一击。正当盛年的父亲操劳成疾,撒手人寰。从此,许镜清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人。家里太穷,穷得令梦想成为奢望。看着儿子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却这样说道:“去上大学,就算拉小车也得把你供出来。”那一年,年少的许镜清揣着母亲捡苞谷、拉小车攒下来的钱,来到哈尔滨艺术学院读书。
多年后,许镜清依然心怀歉疚:“父亲没了,我身为长子,按说是不应该读书的,应该找个工作,哪怕力气活儿也行,帮着母亲照料两个妹妹。”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和感恩,许镜清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他不爱说话,从不社交,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打工,一心想着怎样顺利完成学业。正因如此,同级的很多同学都不认识他。年轻时的许镜清
直到《西游记》风靡全国,一些同学才从模糊的记忆中,依稀搜寻到“许镜清”这个名字。1965年,大学毕业的许镜清,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担任作曲。走上工作岗位的许镜清,依然不爱说话,不爱交际,对仕途不感兴趣,将全部心思扑在业务上。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造诣,他不仅精通民族乐器,还主动学习新事物,认真学习当时比较少见的电子乐。
而一切努力,都在许镜清41岁那年,得到了回报。1983年,央视投资的《西游记》开机拍摄,音乐编辑让许镜清为一首插曲进行配乐。接到任务的许镜清,立刻投入工作,没过多久就完成了歌曲小样。当《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听到这个小样后,忍不住惊呼:这就是我想要的孙悟空的感觉啊!
得知作曲之人并没有什么名气时,杨洁说:“我要的不是名气,而是实力。”原来,在此之前,杨洁已经拒绝了7位颇有名气的作曲家。正是这一分多钟的歌曲小样,让杨洁看到了许镜清的潜力和才华,继而坚定地选择了他。
在杨洁的支持下,许镜清开始了长达4年的《西游记》配乐工作。可以说,作为一名作曲家,许镜清将自己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都献给了《西游记》。加入《西游记》团队后,杨导就交给许镜清一个任务,要求他做一首大约2分40秒的片头音乐。虽说杨导没有给出任何限制,让他随意发挥,但深知责任重大的许镜清还是犯了难。毕竟,要通过一首2分多钟的曲子,展示出《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谈何容易?
为了做出这段《西游记》序曲,许镜清每天闭门不出、苦思冥想。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灵感很快就来了。一天中午,一群农民工兄弟恰好从许镜清的窗前经过。他们拎着饭盒,有说有笑,一边走一边用勺子敲打着饭盒,口中还哼着小调。看到这一幕,许镜清立马呆住了——这种随性而为,和孙悟空的放荡不羁不是一样吗?于是,他赶紧将这叮叮当当的声音记录下来,《云宫迅音》最开始那段强劲有力的开头主旋律就有了。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沉浸在音乐创作中的许镜清,在梦中听到了一个悠远缥缈的女声吟唱。而这段美妙的女声吟唱,也被他记录下来放入曲中,完美呈现出原著中神仙世界的缥缈之感。经过后期的补充调整,一首《云宫迅音》就此诞生。86版《西游记》播出后,这首片头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被誉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随后多年间,更是成为孙悟空的专属BGM。
除了《云宫迅音》外,《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和各个场景的配乐,也让许镜清很是花了一番心思。比如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敢问路在何方》,是许镜清乘坐公交车,看到菜市场的人间烟火时,迸发的灵感。当时的他并没有带纸笔,只得翻出身上的烟盒,又向车上的小学生借了一根铅笔,这才记下了这段优美的旋律。还有那首自带喜感、诙谐搞笑的《猪八戒背媳妇》,其欢快的节奏与八戒憨态可掬,被人戏弄的滑稽场面相得益彰,匹配度极高。
每逢有猪八戒搞笑的画面出现,这首曲子也是应时响起。很多人能够从这首曲子中,听出二人转的味道,就是因为许镜清自幼生活在东北,在创作曲子的时候,特意加入了熟悉的二人转元素,造就了这首经典插曲。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走向了生活深处。许镜清穷尽心力,耗时4年,为86版《西游记》创作了74首乐曲。可以说,86版《西游记》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强烈反响,观众好评如潮,剧中的音乐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争相传唱的“金曲”。然而,作为本剧所有音乐的唯一作曲,许镜清的心中却有着说不出的落寞。1988年,《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此后更是斩获了国内外很多奖项。在颁奖典礼上,演唱此曲的歌手以及词作者,都被邀请上台领奖,只留许镜清一个人在台下黯然伤神。
歌曲获奖,曲作者却没有奖杯。当许镜清给电视台打电话询问情况时,工作人员表示会把奖杯和证书送到他的单位去。过了几天,传达室老大爷通知许镜清:这里有一个你的奖杯,过来拿一下。这份本该万众瞩目下接受的至高荣耀,却在传达室中,由值班大爷颁给了他。无尽的落寞过后,许镜清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举办一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然而,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对他来说,只能是梦一般的存在。虽然创作了《西游记》中的所有音乐,但许镜清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报酬。因为那时候,人们的知识版权意识还比较匮乏,许镜清几乎没有收到过任何像样的版权费,生活也没有因为这些音乐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