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十大精品文物特展:馆藏珍品集中亮相
武汉博物馆十大精品文物特展:馆藏珍品集中亮相
武汉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其中不乏精品。近期,该馆特别策划了“十大精品文物特展”,精选馆藏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件“镇馆之宝”进行集中展示,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文物的风采。
商凤纹方罍
这件商代青铜器出土于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竹林嘴,集高浮雕和浅浮雕工艺于一身,是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
东汉诗经铭文镜
这面铜镜上的铭文为失传已久的《鲁诗》部分章节,弥足珍贵。镜面上的纹饰生动展现了汉代的神话传说和生活场景,包括西王母、神鸟、对弈等元素。经考证,镜缘的铭文为《诗经·卫风·硕人》部分章节,内容是失传已久的鲁诗。汉代传播的诗经,有齐、鲁、毛、韩四派,目前只有毛诗流传下来,其他三派的诗经作品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失传。在汉代铜镜上发现失传已久的鲁诗,十分罕见,弥足珍贵。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此瓶的四个开光内,分别描绘中国古代著名文士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的情景,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国内另一处元青花四爱瓶,是江对岸省博的那一款。之前看到过两瓶在同一展厅展出的盛况。
唐龙纹玉佩
这件唐代的龙纹玉佩为白玉,纹饰为团龙纹,龙首居中,颈后毛发向后飘浮,龙身满饰鳞纹,龙尾与龙爪穿插缠绕,呈盘旋状。运用了圆雕、浮雕、镂雕、浅刻等多种技法,整体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动态美感。盛唐玉器和汉代玉器、明清玉器风格截然不同。重体量、重骨法,相对少见。
元代金头饰
出土于武汉市黄陂区周家田元代韩门萧氏淑真二小娘之墓的元代金头饰,金头饰共计七件。这两件双龙莲花形金钗,钗首为一大一小两朵并蒂莲花,莲花虽小却雕琢有22层花瓣,莲子颗粒饱满,钗身上部有双龙,龙鳞清晰可见。这件双龙戏珠金栉背采用一整块金片制成,背面图案为双龙戏珠,极富立体感。元代金器出土少,而这套华美的金器不仅继承了前朝技法,更是在累丝、炸珠、镶嵌等工艺有了更大的发展,制作精细,富丽堂皇,代表了元代金器精湛的工艺水平,属元代金器中的佳作。
明 蓝釉描金鸡心执壶
壶外壁是纯色的蓝釉,釉色深邃、莹润有泽;内壁及足心白釉略为发青。壶身多处描金以金彩绘缠枝花卉进行装饰,在光线映照下隐拍可见残留的暗纹。此壶造型活泼灵动,与沉稳怕釉色相得益彰。壶盖钮呈宝珠形,壶腹表面呈将心形凸起。执手和流与器身相接的处理构思背妙,巧妙糅合了动物造型,既有实用性,又增加了美感和意趣。执壶作为酒具,在隋唐时期已广泛使用,清之后造型增多,也用作茶具。这件蓝釉描金:心执壶出土于武汉佛祖岭村明王室家族墓葬群墓志铭描述其主人为崇阳靖简王朱孟炜庶出第子镇国将军朱季垮,下葬时间为成化七年,1471年,这为研究明代中后期王室阶层的葬制葬俗及随葬品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白玉双凤交颈壶
这件清白玉双凤交颈壶,玉质洁白无暇,壶身被圆雕成两只交颈互拥的雏凤,羽毛似鳞片,富有层次感;壶盖为交颈贴面的凤首,壶颈雕有蝴蝶状结绳,将两只凤鸟系在一起,底部更是两足相抵,状态亲昵。整件玉壶纹饰华丽,造型极具巧思,取双凤合颈(卺)、富贵吉祥之意。壶底还刻有“乾隆御制”描金篆书款识。据文献记载,乾隆帝酷爱玉器,官中每有重要玉器制作,他都亲自过问,甚至参与设计。乾隆时期的官廷玉雕,用料考究,不惜工本,在工艺上精雕细琢、尽善尽美,其技术之成熟,艺术造诣之高超,达到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世称“乾隆工”。这件玉壶是乾隆官廷玉器中的精品。
明郭诩《竟陵四景图》手卷
绢本设色。此作为郭诩游历湖北省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时所绘,展现了明代中期竞陵地区的山水景象。郭诩为明代著名浙派画家,擅长山水、人物,风格豪放,笔法率略清细柔和。画卷采用河景式构图法,分别以“东冈石湖”“竟陵城”“东湖别业”和“梦野书院”为题,描绘了东起东冈石湖,西迄梦野书院的天门河两岸最为著名的自然风光。
这一款应该是天门博物馆弄份仿品去才合适。
清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
来自武汉黄陂籍将军童邱龙1988年捐赠给武汉博物馆百幅作品之一,体现郑氏书法之精妙;郑燮的这幅《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内容为唐代书法家怀素《自叙帖》的节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自识:“克傅先生教字,板桥弟郑燮。”钤白文“燮何狂之有焉”“七品官耳”二印。在他的一些书法作品上,常用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等印章,郑燮曾为七品县令,印文中以“七品官耳”自诩,这也是其生平的纪实。
明《江汉揽胜图》
绢本设色。此图以天马行空的思维,跨时代的鸟瞰视角,将武汉三镇尽收眼底。画面气势磅礴,景物繁而不乱。左上方,长江南岸的军事重镇--武昌城高大威严,城墙蜿蜒环绕,城楼林立;蛇山下,黄鹤楼高耸于黄鹄矶上,与对岸的晴川阁隔江相望。画中长江与汉水三分城镇,江上百舸争流,体现明代武汉的繁华。画面右侧,晴川阁后一处石阶直达龟山山顶,遥看龟蛇二山形成锁江之势。画中最下方近景为新兴城镇汉口,因明成化年间汉才改道形成。屋舍鳞次比,货船络绎不绝,商别往来繁盛,后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的美誉。此图的传世,为我们留存了明代武汉三镇相对真实的图像,揭示了500年前长江、汉水三分武汉的圳理特点,反映了明代长江水运繁忙的景象,展了武汉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这一件镇馆之宝也是最体现武汉三镇特色的展品。进入武汉博物馆第一眼就可以看到背景墙展出的就是这一幅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