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水浒传:满世界到处乱窜的泼皮破落户,为什么只有高俅一人得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水浒传:满世界到处乱窜的泼皮破落户,为什么只有高俅一人得道?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T2PB6U05566Z40.html

在《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中,泼皮破落户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游手好闲、打架斗殴,长期流浪的无业游民。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高俅却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机遇,最终成为了太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北宋时期泼皮破落户的生存状态以及高俅如何修成正果的故事。

泼皮破落户的由来

泼皮破落户是《水浒传》中的一大特色,几乎随处可见。这一类人在汉代的时候,称呼为“无赖”,唐朝时为“闲人”,到了宋代又增加了一个名号,叫“破落户”。当然,我们现在统一称呼他们为流氓,这是一群游手好闲,打架斗殴,长期流浪的无业游民。

那么这类人,在北宋时大约有多少人呢?我们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宋朝官修本《宋会要辑稿》中曾经记载了北宋开封城鼎盛时期的人口大约是120万人,这其中有40%属于外来人口。同样在《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北宋天禧年间,宋朝廷在开封共提供了23000间廉租房,提供给这些外来人口租住。按照当时租房子的价格来算,一个月大约是500-600文的样子,而一个北宋人一天的工钱是100-300文,一个月3000-9000文钱。即使这样,还是有相当多的一群人租不起廉租房,而选择露宿。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这样写道:“京师沟渠极深广,亡民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甚者盗匿妇人,又谓之‘鬼樊楼’。”这一类人,就是《水浒传》中经常出现的泼皮破落户,比如强抢杨志宝刀的泼皮牛二,被鲁智深扔到粪坑的过街鼠张三、青草蛇李四,再有就是高俅了。

北宋时期泼皮破落户的成因

北宋时期出现泼皮破落户这一群体,这也是历朝历代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况。本来老百姓是有自耕地种的。往往改朝换代的时候,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多多少少会把从前朝弄来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可是随着时间流逝,总有一些老百姓缺钱,或者是出于其他的目的,而变卖了土地,或者是被士绅豪强抢夺了土地,而变成了流民。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也有同样的描述,虽说是演义,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比如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人头税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有利于士绅豪强土地兼并。毕竟遇到不好的年头,穷苦老百姓和士绅豪强交税数额一样,他们拿不出,那只能靠卖地维持生计,这些地又都流到了士绅豪强手中。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其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防止老百姓变卖土地,他曾经提出了《青苗法》。大体的规定就是,在青黄不接的年代,老百姓吃不起饭时,朝廷给发放粮食或银两,等到庄稼丰收了以后,你再还上。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又变了样,各地官员为了从朝廷拿到粮食或银两,逼着老百姓贷款,无形中加剧了土地兼并。

这种无业游民多了以后,再加上人口流动大,大都跑到了开封,导致朝廷也头疼。宋神宗就颁布了《惠养乞丐法》,整个冬天都养着这群乞丐,就怕他们闹事。

泼皮破落户的生存之道

而流民多了以后,这其中就会出现一些流氓、无赖、泼皮、破落户,他们并不靠朝廷接济过日子,而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像刚才提到的泼皮牛儿、破落户高俅、无赖张三跟李四等,都属于这里面的佼佼者!之所以有这群人生存的土壤,就在于北宋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较快发展,朝廷管理上面有漏洞,这才滋生了泼皮无赖的生存环境。其实他们就是收保护费的!

市场上有卖肉的,卖鱼的,过路的,赶车的,甚至开妓院卖身的,都有相关的泼皮破落户把持。渡口码头上下货的,称之为渡霸;湖泊河流打鱼的,称之为渔霸;市场上卖菜卖艺的,称之为市霸。像《水浒传》中揭阳市的穆氏兄弟就属于市霸,穆弘、穆春和薛永,去当地打算打把式卖艺。若事先不跟这俩兄弟打招呼,交保护费,不仅当地人不敢给赏钱,这三人要是被穆氏兄弟逮到,还得挨一顿揍。

从某种程度上讲,武松也属于这一类人,最开始在清河县就类似于泼皮无赖的存在,也是他保护着武大郎卖炊饼。结果某一天,或许是有人没交保护费,或许是两个帮派强占地盘,结果打伤了人,逃了。后来武松被发配以后,仍然给施恩充当打手,他所谓的醉打蒋门神,说到底就是黑社会火拼,抢地盘,连这一章的题目都暴露了:“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这也是施恩有了武松加盟,从狱霸,开始向酒店娱乐业进军的典型事件!

高俅的与众不同

但是这类泼皮破落户,注定只能小打小闹,就算是被朝廷招安了,也不过是一名基层官员,而高俅就不一样了。像浪里白条张顺,实际上他就完成了洗白,他并非是上面提到的渔霸,人家是有证的。他是当地的牙行头目,由他负责许可大家卖鱼,背后是朝廷撑腰,当然,洗白之前他跟他哥哥也玩仙人跳,讹人家钱。

高俅跟他们都不一样:“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

就这么一个浮浪的破落户,先是傍上了王公子,天天换着花样的让人家交陪玩费,花天酒地。人家父亲来劝,还怂恿王公子打伤了王老爷,王老爷一气之下告了官,把高俅揍了四十板子,赶出了开封。再到后来,宋哲宗一时高兴,决定大赦天下,这高俅才又能返回东京(开封)。先是到了董将仕家,随后被送到了苏轼家,苏轼也不想留他,又把他送到了神宗皇帝驸马王都尉府中。再后来就是巧遇端王,端王即位后,高俅摇身一变,成了太尉。

貌似高俅的崛起全靠运气啊,等于是走一步,咣叽就一张馅饼砸头上了,一路走,一路砸。假如王都尉没有让高俅送礼物,假如当时端王并没有在踢球,假如高俅没有勇气回踢回去,假如哲宗皇帝没有早死,端王没有即位……

高俅的成功之道

仿佛这些偶然因素,缺少任何一环,高俅都无法发家,其实不然,高俅之所以能登上历史舞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要知道,世间任何看似偶然的现象,其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必然联系。就像我们不知道曹操的祖上、李渊的身份、马云的金主一样,他们能成功,绝非偶然。就像高俅一样,他这个破落户跟其他的破落户,完全不一样,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吃香喝辣。在开封的时候自不必说了,傍上了富二代,天天吃喝嫖赌,变着法带着王公子玩,这才被赶出了开封。

即使出了开封,住到了柳世权家三年,人家可是开赌场的,高俅应该是类似于帮他看场子的打手:“专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隔涝汉子。”高俅回到开封时,是柳世权介绍给了开药铺的董将士,董将士怕高俅带坏了自家孩子。只是好吃好喝供着,找准机会送给了苏学士,苏学士又转手送给了神宗驸马王晋卿。

貌似高俅是被人踢来踢去,其实,每一步都在往上走,而且把他送人并非是踢他出门,而是因为接受高俅的那人,确实是喜欢这样的人。比如小苏学士把他送给王都尉的时候,是因为小苏学士揣摩着王都尉:“喜欢这样的人!”事实上,小苏学士揣摩的并不错,见到了高俅,这个驸马相当高兴:“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拜见了,便喜……如同家人一般。”

倒不是说小苏学士很讨厌高俅,不然董将士不会贸然送给他,而是因为小苏学士虽然喜欢高俅这一类人,但是不喜欢高俅这个人。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每个人府上总得养一些这样的“帮闲”,毕竟有时候自己不方便出面的时候,让他们去办比较妥当。

为什么端王跟驸马关系这么好呢?什么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他们就是这一类人,有着相同的爱好:“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若不是因为他们身居高位,他们其实跟高俅是一样一样的,都是浮浪子弟,爱干一些帮闲之事!

不要觉得王都尉派高俅去端王府送玉器,是不经意的行为,这里面也藏着王都尉的大智慧。毕竟首尾相投,他这么喜欢高俅,又怎么会猜不到端王也会喜欢高俅呢?而高俅这个人也确实会把握时机,也看出来了端王就好这一口,于是使出了全身本领,硬是留在了端王府:“才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球一似鳔胶黏在身上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