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沿革及版本流传
《伤寒论》沿革及版本流传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版本沿革和流传历史见证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传承。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原著到现代的整理研究,这部著作经历了多次整理、校订和注释,形成了多个重要的版本。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论》的主要版本及其演变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医学经典的传承脉络。
王叔和《伤寒论》和《脉经》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因战乱频繁,原书便已散佚不全。魏、晋两朝的太医令王叔和搜集了该书的遗卷,进行了整理和重新编次。由于已非原书全貌,且内容多为伤寒病的辨证论治,故更名为《伤寒论》,共分为10卷22篇。有考证指出,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间距离仲景逝世仅二三十年。此外,王叔和还将《伤寒论》的内容收入其所著的《脉经》中,因此后人有时也将《脉经》中所收录的《伤寒论》称为《脉经本伤寒论》。
千金本《伤寒论》
唐代孙思邈在撰写《备急千金要方》时,仅少量引用了《伤寒论》的内容,并未全书收录。但从其“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言论中可见,《伤寒论》在民间已广泛传播,被许多医者视为珍贵秘典。孙思邈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则收录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分列于卷九和卷十中,因此这个版本被后人称为《千金本伤寒论》,也有学者称之为《唐本伤寒论》。
外台本《伤寒论》
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收录了《伤寒论》的大部分内容,并包含了一些现今《金匮要略》中的内容。由此推测,王焘所参考的很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传本,即现今所称的《外台本伤寒论》。
宋本《伤寒论》
宋代校正医书局的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对《伤寒论》进行了校订,并于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行,从此《伤寒论》有了定本,这个版本被称为《宋本伤寒论》或《治平本伤寒论》。最初刊刻的是大字本,因售价昂贵不利于传播,后来又印刷了小字本。然而,无论是大字本还是小字本的宋版原刻,如今都已失传。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
明代医学家兼出版商赵开美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刊刻了《仲景全书》,首要部分即为《翻刻宋版伤寒论》。赵开美按照宋版小字本精心摹刻,因此这个版本接近宋版原貌,被广泛称为《赵刻本》或《仲景全书本伤寒论》。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伤寒论讲义》第2至第5版正是以赵刻本为底本编纂的。
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金代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注解,撰写了《注解伤寒论》,并于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刊行。这是首个对《伤寒论》进行系统注解的版本,因此被称为《成注本》或《成本》。明代汪济川对该版本进行了校刊并多次翻印。由于这个版本既保留了原文又加入了注解,非常便于学习,因此流传甚广。在一段时间内,人们甚至只知有成本而不知有宋本。成无己在注解过程中删除了宋版《伤寒论》的子目并对后8篇原文进行了删减,使得宋版原貌已无法得见。尽管如此,《成注本》对《伤寒论》主要内容的流传仍有着重要贡献。
《伤寒论》别本——《金匮玉函经》
宋代校正医书局除了校订《伤寒论》外,还校勘刻印了《金匮玉函经》八卷。它与《伤寒论》内容相同但书名不同因此被称为“同体而别名”。其特点是将条文论述置于前方而将方剂汇总于后因此也被称为“玉函本”或《伤寒论》的“别本”。后经清代陈世杰复刻流传至今。《宋本》、《赵刻本》、《成注本》以及《玉函本》都是《伤寒论》的重要版本共同构成了这部医学经典的丰富传承历史。
《伤寒杂病论》的另一部分内容——《金匮要略》
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还对《金匮要略方论》进行了校勘刻印。根据宋臣所写的序文该书是从一堆被虫蛀的竹简中发现的,应该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传本。经过宋臣的整理《金匮要略》得以流传,从此《伤寒杂病论》便被正式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人卫本——《伤寒论校注》
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中国古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教授等人受命对《伤寒论》进行整理研究,最终成果名为《伤寒论校注》,于1991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版本以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原刻本为基础添加了提要、按语、以及校勘注释,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评定为:“既完整地保留了宋本《伤寒论》的原貌,又充分展现了近代学者对《伤寒论》的研究新成果,是目前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首选版本。”后人编写的多部《伤寒论讲义》,在原文部分都采用了《伤寒论校注》作为底本,使得这部保留了宋本原貌的书籍具有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