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与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与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外交活动,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还为汉朝开拓疆土、增强国力奠定了基础。本文将详细探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目的及其深远影响。
物质文化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这次出使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 中国的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到西方
- 西域的土特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
现实意义
军事战略意义:这是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标志,在匈奴的西面构筑强大的壁垒,以获得军事地理上的优势。
经济意义:中原地区长期缺马,在与匈奴的长期对抗中处于劣势。西域产马,张骞通西域使汉朝在马这个重要环节上得以与匈奴抗衡。
贸易往来:中原与西域的沟通大大增强了双边贸易往来。
疆域开拓:开拓大汉疆土,宣扬大汉国威。
长远意义
世界视野的开拓:从先秦以来,中国一直处在中原这个较闭塞的地域。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加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物资、科技等的交流。之后中国与大食、波斯、印度甚至古罗马都有了交流。
领土奠定:现在中国有如此广大的国土,张骞和汉武帝可谓居功至伟。
文化融合:使西域人民不再受野蛮匈奴部落的压迫,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从长远来看,这是西域现在成为中国领土的文化、思想意识基础。
出使目的
第一次出使: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经常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西汉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苦于无人相助,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欲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
第二次出使: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使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汉朝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