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受伤的警察》:香港商业电影的一种典范
《三个受伤的警察》:香港商业电影的一种典范
这部1996年上映的电影获得了1997年第16届香港金像奖颁发的最佳男主角(郑则仕)、最佳男配角(林晓峰)、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刘以达)、最佳导演(赵崇基)四个重要奖项,本片的实力可见一斑。
看完本片,确实丝滑流畅,重在三男主的剧情结构设计合理,叙事徐徐推进而感觉紧凑,台词把控丝丝入扣,把人物想法和情感塑造得很清晰和真实,令人物冲突和因果变得令人信服。
故事描写的是1996年12月31日,三个性格迥异的警察的一天,直到结尾,命运把三人联系到了一起。
囿于这个特殊的时间和其中的情节安排,虽然人物台词中并没有关于对97回归的焦虑,但是这种97来临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人物关系态势和爆发,本身就是一种焦虑。
这种“以小见大”,正是本片的叙事角度的一种重要技巧。
林晓峰饰演的新人警察,一出场的打扮和表现就是一纯粹的小混混,没想到工作身份是一警察,这个反转,挺让人意想不到的。
这个新人警察生活的混乱和落魄,从剧情上看,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从他的身上并没有看出多少“受伤”的成份。
虽然林晓峰获得了“最佳男配角”,但个人认为他的表现并不算怎么出彩,且这个人物的设计也似乎只是丰富了群戏,对影片的核心表达似乎并无太大推动作用。
王敏德的帅气外表很吸引人注意,他很擅长饰演这种半个洋人的警察,手到擒来,但人物设计和表演则算中规中矩。
王敏德被拘禁在看守所,在一个老油条犯人一本正经的怂恿和引领下,一起诵读这个犯人纹在大腿上的基督教经文的戏,令人忍俊不禁,这种超现实的幽默感,在现在的香港电影中早已不复存在,这是香港电影时代变迁的一种重要标志。
郑则仕的戏份明显最重,他把一个长年累月工作繁忙、长期身心紧绷、承受来自妻子不满压力、外形崩塌而身心俱疲的秃顶大胖子警察的形象、举止和灵魂都演绎得浑然一体、入木三分,“最佳男主角”可谓名至实归。
郑则仕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深厚而巧妙的表演功力,纵观整个香港影史,我认为都是极为罕有的。
郑则仕在警局与妻子关于被他坐坏的椅子的争论的那一场戏设计得颇为巧妙:究竟是椅子本质质量不好,还是他的体重太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了他与妻子站在各自立场无法相互理解,两人之间在思想上已经有了不可弥合的巨大鸿沟。
通过郑则仕在街头公然砸碎鱼缸的那一场戏,预示了这个人物内心巨大压力和压抑的爆发,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内心的某种决绝,为这个人物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郑则仕孤身一人动用暴力拘禁了众多警察高层,他对与自己妻子有染的一位高层的质问,把影片推向了最高潮:我的辛苦功劳你全占有,你升官发财、得好名声,我没有怨言,但你还勾引我老婆,把我老婆当慰安妇!
这种全面的剥削关系,似乎是人类世界等级关系的一种写照。
这位警察高层的老婆长期在澳洲生活,暗示了这位高官在97来临之际,似乎早已打好了算盘,随时准备“撤漂”,这个角色是当时一类人的典型代表。
1983年香港选美小姐冠军获得者杨雪仪饰演郑则仕的妻子,把一个内心充满不满、孤独与痛苦、风韵犹存的中年女人的理智与崩溃演绎得相当自然,让人颇有几分印象。
影片的最后,在1997第一天的来临时,郑则仕饰演的警察被自己的同僚击毙,故事戛然而止,这个世界新的一天开始,他将很快被世界所遗忘。
这个人物的命运与结局,似乎隐喻了在旧的时代中劳心苦力,没有获得成功,被至亲和环境所背叛,同时与新时代也格格不入的那一类人。既然无法进入新的时代,所以,这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只能是死亡。
但好在结局的基调并不完全是晦暗的,郑则仕饰演的警察在临死之前,仍然希望能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他仍然是抱持着一种希望离开的,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一丝难得光明。
作为商业观感与艺术性、思想性的一种完美杂糅,本片可谓是香港商业电影的一种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