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现金,而是这4个没注意的东西
2025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现金,而是这4个没注意的东西
2025年,国内贬值最快的资产已不仅是现金,而是房子、股票、学历和车子等传统“保值”资产。无论是房价的回落、股市的低迷,还是学历的贬值、汽车的降价,都传达出同一个信号:以往的“保值神话”正在被市场无情打破,资产的贬值趋势似乎难以逆转。
许多人认为,随着我国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贬值最快的自然是现金或存款。毕竟,截止到今年3月底,国内的广义货币M2已突破了304万亿,约是GDP的两倍。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预测物价将大幅上涨,持有现金的购买力也会快速下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央行确实增加了货币投放,但这些资金并未真正流入商品或资本市场,而是停滞于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这直接导致2024年我国的CPI涨幅仅有0.2%,经济呈现出的是一种结构性通缩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现金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料般迅速贬值,反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这背后有两大原因。首先,当前民众收入普遍不高,绝大多数人的月薪在3000至6000元之间,月收入7000元以上的只占少数。如果现金快速贬值,物价随之攀升,底层民众的生活必然受到冲击,这显然是央行不愿看到的。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要求其购买力保持稳健,否则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在2025年,贬值最快的并非现金,而是房子、股票、学历和车子等四种资产。接下来将详细分析这些资产的贬值原因及未来趋势。
房子:长期调整之路,泡沫逐渐挤出
2025年,房产市场的进一步贬值几乎已成定局。事实上,早在2021年下半年,国内房价就开始逐步下跌,从郑州、石家庄、天津等二三线城市,逐渐蔓延至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以上海市中心的房价为例,整体跌幅已达30%-40%。这种下跌不是一时的市场波动,而是长期积累的泡沫被逐渐挤出,房地产市场步入长期调整。
未来房价下行的趋势还会持续,这背后是房地产逐渐去投资化、去泡沫化的过程。随着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房价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更紧密挂钩,投资属性大大削弱。也就是说,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而是逐渐成为纯粹的居住属性资产。2025年,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预计将继续加速调整,对房价回归合理区间的需求更加迫切。
股票:A股市场的疲软格局难破
2023年,中国股民的平均亏损达到5.4万元,这一现象在2024年上半年依旧没有改观,大多数股民依旧在亏损中挣扎。A股市场在过去几年逐渐失去了赚钱效应,股民的投资热情逐步降低。预计2025年,A股市场将延续下跌趋势,市场整体疲软。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股IPO速度明显加快,更多企业不断在A股市场上市,导致市场资金被不断分流,加剧了供需失衡;二是A股市场的估值普遍偏高,新股发行价居高不下,导致许多股票在上市后表现不佳,往往呈现“高开低走”现象。如今的A股市场更具投机性,缺乏真正的投资价值,投资者想要从中获利变得愈发困难。
学历:文凭贬值,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十多年前,大学文凭还十分吃香,意味着高薪与稳定的工作。然而,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学历逐渐贬值。如今,大专、本科学历几乎已经成为了“标配”,就业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供过于求。许多大学生、硕士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不得不去做外卖员、快递员等低技能工作,反映了学历贬值的严重程度。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动辄数十万元,而毕业后仅能拿到四五千元的月薪,令许多家庭的教育投资难以回本。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2025年,学历贬值的趋势还将加剧,文凭的“含金量”进一步降低,教育投入的实际回报将更加微薄。
车子:价格大战,汽车市场加速内卷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仅2023年,就有数十个汽车品牌掀起了价格大战,甚至有品牌降价高达10万元。这场价格战背后是疫情后中产阶级收入下降,消费需求疲软。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张,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展开激烈竞争,进一步压低了整体车价。此外,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也陆续进军汽车行业,市场产能严重过剩,进一步导致价格下行。预计2025年,汽车市场的降价趋势仍将延续,车子作为资产的贬值速度甚至可能超过以往。这意味着,车子不再是象征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而变成了“越开越不值钱”的消费品。
结尾:贬值潮来袭,个人资产如何保值?
综合来看,2025年国内贬值最快的资产已不仅是现金,而是房子、股票、学历和车子等传统“保值”资产。无论是房价的回落、股市的低迷,还是学历的贬值、汽车的降价,都传达出同一个信号:以往的“保值神话”正在被市场无情打破,资产的贬值趋势似乎难以逆转。这种变化对个人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经济新常态,不再盲目追捧传统资产,而是审慎选择更具价值保值潜力的资产,或许是更为理性的选择。未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合理调整投资方向,将成为应对资产贬值潮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