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三来一补"到新质生产力:大连开发区40年发展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三来一补"到新质生产力:大连开发区40年发展之路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830A02KB400

从"三来一补"到新质生产力,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华丽转身。这片曾经的热土,如今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企业发展的"旺地"。

因改革而生,伴开放成长,凭创新而强。自1984年建区以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建区伊始,大连开发区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为主,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税收、土地优惠等政策,筑巢引凤,先后吸引了万宝至马达、佳能、日本电产等众多企业竞相入驻,这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40年来,从大连开发区到金普新区和大连自贸片区所在地,这片热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已从"三来一补"循"新"而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科技创新的集聚地、企业发展创业的"旺地"和"福地"。

升级版"三来一补"

时针拨回到1984年10月,"神州第一开发区"在一片玉米地中启动建设。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80年代末期,大连开发区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招商引资进项目,一方面却缺少搞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资金。如何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如何谋求突破性的大项目,使大连开发区实现飞跃式发展,对于搭好经济框架、奠定经济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来一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一种针对外资进入中国的优惠政策之一,是从中国南方地区比较盛行。"金普新区企业联合会会长吴建新表示,作为原东芝大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务部长兼创新事业部长、党委书记,他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三来一补"的概念主要是来料加工、来件组装和来样进行加工。补,主要是补偿贸易。这种方式,是当时在资金困难和设备等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一个特殊政策。"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困难,也可有效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对区域起步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同时,它也对当地的环境,包括其他一些方面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所以,这个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升级,当时我们大连开发区采用的,便不是单纯和南方一样的‘三来一补’。"吴建新介绍说,"当时我们主要依据‘三资企业法’,包括《外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中国当时14个沿海开发区的政策,我们划定一定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通过土地和相关的配套的服务来招商引资,吸引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来直接办厂、招聘工人、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设备。所以大连开发区的‘三来一补’,是升级版的‘三来一补’。"

创新局开启新篇章

一时间,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纷至沓来。1984年年底,大连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东兴纺织有限公司签约落户。随后几年,首家中日合资企业——辽宁恩巴有限公司破土动工;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签约落户……


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施工现场

"升级版的‘三来一补’是大连开发区成立之后,一段时期内主要的投资和发展模式。招来了当时国际上,特别是以日企为主的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这对当地的贡献是巨大的。"吴建新感慨地说,"第一,培养了一批特别能干,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他们从农民转身变成能够在国际大循环中,在跨国公司里头承担非常繁重,而且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这些产业工人,为我们将来和今后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二,为我们当地,包括整个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每个外企都有自己上百家的供应商。大多数是在当地选配的,有的甚至是在乡镇里头,也有的是当时农民转身就变成供应商了。最初‘两头在外’的企业,后来发展到国产化率基本达到90%以上。第三,对城镇化率和解决就业作出重大贡献。因为大连开发区的外企当时都是比较大型的规上企业,他们来了之后都进行大量的招聘员工。"

"三来一补"成为大连开发区初期发展的"动力机车",拉动着区域工业翻过了产业转型的第一座山头。但大连开发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大力自主创新、改进生产技术,向产业发展更高层次迈进,开启了新的篇章。

向"新"调整产业结构

如果说,"三来一补"让大连开发区得以"借船出海"。那么,面对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共同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启动"一站式"办公窗口等举措,则让拥有自主创新意识、不断革新技术的制造企业纷纷落户、转型,吹响了向现代工业进军的号角。

作为大连开发区"老企业"代表之一的欧姆龙大连工厂持续加速生产、研发、销售一体化进程,于2023年投资3亿元建设了新研发生产基地。注册资本金已由当初的不足1亿元人民币,到现在的1.57亿元人民币;而且销售额目前每年都保持5%-10%的增长。

"新企业"达利凯普历经创新转型、市场拓展、股改上市等发展阶段,成功打破国际市场垄断,成为我国高端工业自主化重要的国产化配套企业;光洋科技控股子公司科德数控是国内极少数从事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的科创型企业,公司产品在功能、复杂型面加工、控制精度和加工效率方面,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五轴联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可控和批量进口替代……

近年来,大连开发区紧紧围绕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锚定打造国际一流高端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持续发力壮大实体经济,以高水平开放交出亮眼答卷。2023年,大连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区内现有企业4万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多达1300余家,更有75家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在此扎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15家、"瞪羚"企业36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 个、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7 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家,成功构建起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集群。

为加快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增创产业集群化发展新优势,在这片热土上,以打造面向东北、辐射东北亚的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目标的"大连数谷"建设正不断提速;全面布局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 "研"的氢能产业体系构建已初步完成。同时,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氢能产业园,编制完成氢能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及保障措施,并将氢能产业发展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培育新质生产力,大连数谷建设不断提速

从"三来一补"到新质生产力,大连开发区的产业经济完成了华丽转身。站在建区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下一步,大连开发区将坚持循"新"而进,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主战场,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提速、提质、提效,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辽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金普融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