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动驾驶政策与法规综述2024
全球自动驾驶政策与法规综述2024
2023年,中国出口了高达414万辆乘用车。其中,出口到欧洲的电池电动车(BEV)为64万辆,占总电池电动乘用车出口量的41.27%,出口额为1325亿元人民币,占总额的55.13%;出口到东南亚的电池电动车为31万辆,占总量的20.09%,出口额为223亿元人民币,占总额的9.28%。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欧洲也有类似计划。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乘用车仍有望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主要区域市场取得突破。
欧洲汽车市场与自动驾驶法规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欧洲有322家汽车、发动机和电池制造厂,其中213家位于欧盟国家。共有127家工厂生产汽车,71家制造巴士,56家制造卡车(重型车辆),46家制造货车(轻型商用车),71家制造发动机,42家是电池制造基地。
2023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报告很可能确认中国电动车受到了补贴,并将对出口到欧盟的中国电动车征收15%到30%的惩罚性关税。欧洲专业机构预测关税率可能为19%。在这种背景下,中国OEM加快了在欧洲部署生产基地的步伐。
作为联合经济体,欧盟在自动驾驶法规方面高度互联。欧盟成员国的自动驾驶法规主要基于欧盟法规,仅在某些细节上有所调整。因此,符合欧盟自动驾驶法规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必要条件。
欧盟拥有全球最严格和最新的环保政策及最新的电池可追溯性政策,这对中国OEM的技术构成了另一个政策障碍,且欧盟实施了贸易保护;
欧盟的自动驾驶法规以安全为导向,是全球最严格的;
尽管英国已脱离欧盟,但其自动驾驶法规总体上仍与欧盟一致。
由于各国对中国态度不同,欧洲各国对中国企业自动驾驶出海的要求也不同:
德国:德国OEM大众和奔驰对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方面持开放态度,并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海外扩张可以进一步增加大众和奔驰在欧盟市场的份额;Momenta、DeepRoute.ai和蔚来等企业已在德国建立智能驾驶研发中心。该国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全球的桥头堡;
匈牙利:政治上对中国友好,位于欧盟中心,定位为生产和研发中心,拥有多个OEM的生产基地。匈牙利积极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测试,有望成为中国在欧盟市场未来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的“跳板”;
法国:自动驾驶测试起步较早。2014年,法国投资4000万欧元开展了一系列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项目。2019年,率先通过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框架。然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发展落后于德国;
英国:2015年建立了一个自动化车辆中心,随后提出到2025年在英国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2023年发布的新《自动驾驶车辆法》旨在明确自动驾驶车辆事故责任应由OEM承担。该法案仅适用于L3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
东南亚汽车市场与自动驾驶法规
东盟国家和中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涉及电动车的贸易便利化和技术合作。该协定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动车领域的互联互通和互利互惠。
根据车辆的道路驾驶状态,东盟地区恰好有一半国家是左舵车市场(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另一半是右舵车市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根据东南亚国家汽车协会发布的汽车销售数据,2023年东南亚国家的汽车销售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印度尼西亚的销量最高,达到100万辆,其次是马来西亚。
泰国:凭借其地理优势,已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理想目的地。位于东南亚中心的泰国不仅连接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还辐射到中国和印度,成为投资者进入东盟市场的关键门户。作为一个主要农业国家,泰国积极与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建立农业合作,引进无人智能插秧机和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农业机械,并联合开展研发项目以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在东南亚市场,泰国在车辆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出台了一系列宽松的电动车生产和投资政策,是中国OEM在海外建厂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广汽、奇瑞、上汽、长城、比亚迪和哪吒汽车等OEM以及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等都宣布将在东南亚建厂,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新加坡:采用监管沙盒系统监督自动驾驶车辆行业。一方面,可以测试车辆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也赋予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广泛的裁量权,为LTA制定许可条件、运营或测试路线规则积累立法经验。新加坡在自动驾驶方面进行了多次部署,已在新加坡樟宜机场、物流园区和大学社区测试项目。目前新加坡没有汽车制造基地,只有自动驾驶研发和测试中心,这与新加坡的发展布局有关。新加坡企业发展局鼓励并支持新加坡企业进行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其与全球优质资源的融合与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新加坡定位为区域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由于新加坡的私家车政策,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会激增,但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在发展自动驾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蔚来已正式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NIO”,并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AI和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理想汽车将在新加坡设立办公室,招聘与AI推理芯片和SiC功率芯片相关的研发团队。
中国的自动驾驶、数据和AI监管框架
中国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监管框架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议将“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构建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作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部分。
中国在车辆中应用AI的法规
中国正在与世界各国(包括俄罗斯和法国)签署AI治理协议,旨在建立全球规则体系和生态系统。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发布了《全球AI治理倡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学技术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车辆中应用AI需要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国家监管要求。汽车制造商的基础模型需要进入中国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具体涉及算法备案、安全评估和基础模型使用备案。国内深度合成技术服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需要进行算法备案,通常需要2-4个月。2024年5月,欧盟《人工智能法》(AI Act)生效。欧盟特别关注AI基础模型和数据保护。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和处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中国的数据安全和数据资产流通法规
中国加快了数据资产系统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家数据管理局。在智能驾驶领域,关于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和数据出口等问题,临港特殊区域管理委员会的数据部门作为直接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制定特斯拉等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本地数据收集、本地训练和数据出口规定。2024年2月,发布了《临港特殊区域跨境数据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定义了三类跨境数据,即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并明确规定核心数据禁止跨境流动。
根据《出境数据安全评估办法》和《促进与规范跨境数据流动规定》政策,对于特斯拉FSD进入中国,特斯拉可能需要建立本地数据云训练和存储中心,以满足数据合规要求。
此外,《关于开展增值电信服务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放宽了数据中心外资比例的限制,有助于外资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建立本地训练中心。
总体来看,中国在L3/L4自动驾驶上路使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道路和地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合规指导。
中国L3/L4自动驾驶上路使用法规:
- 基于高速公路的L2/L2+技术已上市,基于高速公路的L3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
- 目前,许多省市已发布L3/L4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法规,涉及车辆保险、安全员、示范使用和运营的申请条件等具体要求。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第二批自动驾驶试点应用,涵盖高速公路客运和货运、城市出行和物流、园区内交通和特定场景的运营;
- 在低速自动驾驶方面,一些城市发布了详细的法规,针对时速不超过15公里/小时的低速自动驾驶车辆。
中国的自动驾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法规:
- 网络安全:明确试点城市应具备省级或市级智能网联车辆安全监控能力、车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等;
- 数据安全:确保车辆信息和车主个人信息以及车辆数据不被未经授权访问、篡改或泄露。遵循以下原则:1)车内处理,除非绝对必要不得提供车外;2)默认不收集;3)精确范围应用;4)去敏感化。
中国的自动驾驶道路、地图和交通法规:
- 车路云一体化:目的是建立统一的V2X技术标准和测试评价体系。2024年,C-NCAP首次将C-V2X技术引入主动安全评价;
- 自动驾驶智能道路:采用“端-边-云”一体化技术架构,建立支持自动驾驶的道路工程设施技术体系;
- 自动驾驶地图:根据不同类型的自动驾驶地图、智能车辆基础地图和地理测绘信息采集与管理的监管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自动驾驶地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