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行星带?概念、与太阳距离、起源理论
什么是小行星带?概念、与太阳距离、起源理论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中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区域,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由数百万个岩石天体组成。这些天体不仅形状不规则、大小各异,而且它们的分布和起源一直吸引着天文学家的目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小行星带的概念、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其起源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小行星带?
太阳系中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或主带,它将内行星与外行星分隔开来。这个区域的特征是拥有大量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同的岩石天体,这些天体被称为小行星,同时还伴随着矮行星谷神星的存在。
主带的名称是为了将其与太阳系中的其他空间物体群区分开来,例如位于海王星轨道后面的柯伊伯带,或者像奥特云一样,位于太阳系的最边缘,距离太阳几乎一光年。
小行星带由数百万个天体组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碳质(C型)、矽酸盐(S型)和金属(M型)。目前最大的天体有五个:智神星、灶神星、许吉亚星、朱诺星,以及最大的天体:谷神星,被归类为矮行星,直径950公里。这些天体占据了主带质量的一半以上,但仅相当于月球质量的4%(地球质量的0.06%)。
尽管在图像中它们被显示得很近,形成了一片密集的云,但事实上这些小行星彼此之间相距甚远,以至于在该空间区域中航行时很难遇到一颗。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呈现出通常的轨道振荡,由于它们最终接近木星轨道(因此,由于其引力的影响),许多小行星离开了行星群并被抛入外太空,甚至对抗一些内行星。
小行星带距太阳的距离
构成木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轨道的天体,距太阳2.1至3.4天文单位(AU),即距太阳3.14亿至5.09亿公里。
小行星带的起源
小行星带可能是原始太阳星云的一部分。
关于小行星带起源最受接受的理论认为它是整个太阳系起源的原太阳星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很可能是分散物质未能形成更大物体的结果,部分原因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引力波的干扰。这会导致岩石碎片相互撞击或喷射到太空中,只有最初总质量的1%幸存下来。
较早的假说认为,小行星带可能是由原始星云形成的行星,但它已被某些轨道碰撞或内部爆炸摧毁。然而,考虑到行星带的质量较小,而以这种方式炸毁行星所需的能量非常高,这一假说似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