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会中毒?女子3小时狂喝10升水住进ICU
喝水也会中毒?女子3小时狂喝10升水住进ICU
近日,福建泉州一名56岁女子因误服少量干燥剂,在3小时内狂喝10升水试图排毒,结果导致严重水中毒,被紧急送入ICU抢救。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科学饮水的警钟,提醒人们在补充水分时需谨慎,避免因不当饮水而危及健康。
短时间大量饮水,可能出现“水中毒”。(CFP)
事件经过
在第910医院急诊医学科抢救室里,56岁的张女士(化名)正在接受紧急救治。据家属描述,张女士因误服了少量干燥剂,听信朋友建议和网上信息,认为大量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干燥剂对健康的影响。于是,她在3小时内连续饮用了10升水。然而,不久后便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抽搐等症状。家人误以为是低血糖,给她喂了一杯糖水,但症状并未缓解,反而迅速恶化。最终,家人将她紧急送往医院。
诊断与治疗
经医院检查,张女士的血钠浓度低至117.4mmol/L,同时伴有脑组织水肿和双侧胸腔积液的症状。急诊医学科赵国平医生迅速判断,这是典型的急性“水中毒”,并已引发重度低钠血症和低渗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医护人员立即展开紧急处理,并将她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通过脱水降颅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稳定内环境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张女士最终转危为安。
“水中毒”的科学解释
面对“喝水怎么会中毒”的疑问,赵国平医生解释道:“当机体摄入的水量远远超过排出量时,水分会在体内潴留,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从而引发‘水中毒’。”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水肿,是由于身体过度摄入水分或药物反应导致的细胞内水分积聚。在炎热天气,许多人习惯通过大量饮水来防暑,但若饮水过量,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引发“水中毒”。一般而言,一次性饮水超过4升就可能达到危险水平。
识别与应对
如果在大量饮水后出现头晕眼花、呕吐、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应警惕“水中毒”的可能。轻度患者可通过停止水分摄入并排除多余水分来恢复。但对于重度患者,尤其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
科学饮水指南
适量补盐:在高温天气,可适当饮用淡盐水,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无机盐。建议在500毫升饮用水中加入1克盐,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能防止电解质紊乱。
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每次饮用100-150毫升,间隔半小时为宜,这样更利于身体吸收。
避免冰水:不要饮用5℃以下的冷饮,以免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特殊人群注意: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患者应遵医嘱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器官负担。
运动补水有别:运动量不大时,补充纯净水即可;若运动量大且体重下降超过2%,则需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本文原文来自泉州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