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赠与合同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合同不履行可能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本文将从法律角度为您详细解析。
赠与合同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当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且这种恶化对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或家庭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时,赠与人有权不再继续履行赠与义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经济状况的显著恶化必须是在赠与合同正式生效之后才会出现,而非在合同签署之前就已经存在。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相关规定,捐赠人在公开承诺捐赠或者签订书面捐赠协议之后,若发现自身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到其生产经营活动或家庭生活,则可在向公开承诺捐赠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进行报告,并且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相关情况之后,选择不再履行捐赠义务。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
赠与协议的法律效力
在法律层面上,赠与合同被赋予了可靠的法律效力。只需要确保赠与方具有完整的民事行为能力,且对于其欲赠送的财产拥有充分的处分权,并且这些赠品的捐赠是出于他们个人的自主意愿,那么双方在此基础上签订的赠与协议便不会违反任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会违背社会公众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良好习俗。当这份赠与合同得到赠与人以及受赠人的亲笔签字确认之后,它就具备了相应的民事法律效力。
赠与物品能否要回
在向他人赠送物品时,即使在赠予之物的权益转移至受赠方前,赠与人依然保留有撤销该赠与的合法权利。但是,对于那种以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或涉及到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已经过公证程序确认的赠与合同,则不适用于上述情况。
根据我国于2021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的相关规定,赠与人在赠予之物的权益尚未发生转移之前,有权撤销其所作出的赠与决定。但是,对于那些经过公证程序确认的赠与合同,或者是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则不受此条款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