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制茶工艺: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十幅通草画展现古人制茶全过程
揭秘清代制茶工艺: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十幅通草画展现古人制茶全过程
在海南南海博物馆珍藏着一套清代通草画,这套画作详细描绘了古人制茶的全过程。从垦地、种茶到采茶、晒茶,再到称重、包装,十幅画作生动展现了清代民间制茶的工艺流程。这些画作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古代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的清制茶图通草画
这套清制茶图通草画共十幅,每幅画横长12cm,纵长16cm,画框横长72.5cm,纵长20.5cm。画作采用西洋技法,在通草纸上用水彩颜料绘制,色彩润泽,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画作内容涵盖了清代民间制茶的各个环节,包括垦地、种茶、浇水、施肥、采茶、晒茶、捡茶、称重、压箱和外销包装等。
画作内容详实细致,生动有趣
从神农时代直至唐以前,饮茶逐渐从西南地区向其他区域传播,饮茶风俗普及,茶文化、茶理论飞跃发展。唐代的茶具模型展现了当时饮茶文化的繁荣,而宋代则以斗茶、贡茶为特色,体现了宋人的生活美学。
唐三彩茶具模型
宋 春宴图卷(局部)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凭借丰富的茶事活动和留存的大量文物,成为清代颇具代表性的茶人。他制作了大量与茶相关的书画、器物,如青花广彩纹章纹茶杯和青花人物纹茶壶等。
清乾隆青花广彩纹章纹茶杯和清青花人物纹茶壶
茶叶不仅融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更因其美名远销海外,被誉为海上贸易通道上的“绿色黄金”。众多与茶有关的文物,向人们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友好交往的辉煌历史。
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叶产区,海南岛的茶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海南大叶茶古茶树嫩芽和原生态茶园小镇,见证了海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海南大叶茶古茶树嫩芽
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
明清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海南茶叶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各地。海南岛的茶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五指山红茶以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而广受好评。
五指山红茶茶汤
海南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茶之人前来品鉴,同时,海南茶叶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海南大叶茶亮相第26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
这套清制茶图通草画不仅是研究古代制茶工艺的重要资料,更是了解中国古代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精美的画作,我们可以一窥古人制茶的智慧,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