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张辽、李典、乐进,他们关系为何不好?原因至少有三
三国历史上,张辽、李典、乐进,他们关系为何不好?原因至少有三
在三国历史上,张辽、李典、乐进这三位名将的关系一直是个谜。他们虽然同为曹魏将领,却素来不和。然而,在逍遥津之战中,他们却能放下个人恩怨,共同抵御吴军,展现了非凡的气度。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逍遥津之战,想必知道三国的都很熟悉。在这个战役打响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人原本关系不和,但最终却在国家大事前,放下嫌隙,同心戮力,大败吴军。
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演义或正史,都没给出明确的说法,他们仨究竟为何素不和睦呢?
关系不和的出处
在《三国志》中李典的本传有这样一句记载:
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
当时孙权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着合肥城来了。
形势危急,张辽准备按照曹操下达的指示:先挫敌军锐气,后坚守城池。但由于这三人一向关系不好,张辽就担心李典和乐进不肯按照指示行事。好在他们最终都顾全大局,严格执行安排,成功守住合肥。
谁和谁关系不好?
看起来三个人都互相有矛盾。实际上,最主要的矛盾还是在张辽与李典之间。乐进与张辽不和,主要在于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加上张辽是降将身份。
乐进和李典,本身应该也没什么矛盾,更不存在竞争关系(下文会说)。
不和睦的原因
原因一:张辽与李典家族的旧日恩怨
李典的叔父李乾就是死于吕布集团手中,当时是被李封、薛兰所杀。
一开始,张辽跟随吕布与曹操对抗,打得难舍难分之际,吕布向乘氏李家请求粮草资助。当时李家的当家是李叔节和弟弟李进。他俩是李乾的同族人。两人假装答应吕布请求,先是杀了肥牛,送了好酒,又作了数以万计块胡饼给吕布集团。
在吕布方面麻痹大意的时候,李家的李进趁机带了几千名食客一举击退了吕布。
这下惹恼了吕布,他重整旗鼓后,卷土而来,报复李家。李乾本来是已经在曹操手下做事,刚好那会儿被派去慰劳乘氏诸县,赶上了吕布集团的猛烈攻势。当时,吕布手下薛兰和李封本打算招降李乾,但李乾不为所动,最终两人将其杀害。
尽管张辽并非直接凶手,但各为其主,双方实际上就是对立的存在,有着战场上最直观的血海深仇。
看看东吴的甘宁和凌统,其实历史上两人到后边大概率也一直没有释怀。当时两人共同去了吕蒙家聚会,没想到喝了一点酒之后,凌统和甘宁就有干架的趋势。最后,还是吕蒙当了和事佬将两人分开。自那以后,孙权就让甘宁调走屯驻在半州,远离凌统,避免双方再度擦枪走火。
两人和解那不过是演义虚构的情节。所以,曹老板是真的勇啊,居然把张辽和李典这两人放一起。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最后竟然不计前嫌同心对外。
原因二:出身与性情的差异
李典的家族背景本身就很不简单。他的叔父在乘氏能集合好几千食客,可见其家境相当优渥,算是豪族。年轻那会儿李典其实满门心思都想搞学问,他与关羽一样,爱读《春秋左氏传》,遍览各类书籍,唯独对打仗不不感兴趣。即使后来转型成为将军,李典也保持着好学、谦逊、儒雅的性情,从来都不与其他人争功,在兵营中,大家都尊李典为长者。
所以他与乐进并不会存在竞争关系,自然没有什么矛盾。反观张辽,他是聂壹之后,为了躲避战乱改姓,但始终都生长在北方边塞那样的地方。张辽很小就遭遇了胡人作乱的情况,可以说是从战争中冲杀出来的底层苦孩子,是一位很典型的军人。按照两人史料的记载,张辽性格肯定与李典迥乎不同。
李典尊重士大夫,对于张辽这样的武人,他可能打心底里看不起。特别在有了原因一的加持后,这种感情必然会加深。张辽曾与自己的护军武周因为小事产生过矛盾。后来通过胡质的调解,张辽意识到问题所在,继而改过自新,与武周重归于好。两者的出身和性情的差异,导致不和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原因三:张辽的降将身份
曹魏集团的将领一般分为3种:
第一、曹氏宗族,内姓,自己人。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些,都是曹操最为信任的人。
第二、豪族势力。比如臧霸、张鲁、李典。不是带大部队、大家族,就是带了地盘啥的来。
第三、常规降将。豪族中也有降将,但人家的资本非常大,大到足以得到曹操的倚重。
但张辽不是,他只是一位常规的降将。李典本身不是降将,而是主动跟随曹操,很早就入股的元老。张辽的身份则是曹魏集团中的最底层人员,两者互相排斥,也是情理之中。
庆幸的是,张辽、李典和乐进都是深知孰轻孰重的人,拥有专业将领的素养。唉,怎么蜀汉的麋芳、傅士仁,就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英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