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与猪价不同步,第一阶段是炒预期……
股价与猪价不同步,第一阶段是炒预期……
从历史数据分析可知,猪价与股价的相关度较高,但两者走势并不完全同步。
理论上,猪肉股有三大投资阶段:第一阶段是炒预期,这个时候仍处于周期底部,核心驱动变量是产能去化幅度。这个阶段,猪价越低越利于去化,股价表现越好,即猪价与股价负相关;
第二个阶段是逻辑兑现,新的周期开启,这个时候猪价上涨预期越高,股价表现越乐观,不过要主要的是,股价先于猪价启动,也会先于猪价达到股价高点;
第三个阶段是利润兑现,分化行情,核心影响因素是猪企的业绩,这个阶段中,猪价和股价的相关性较弱。
最近的市场表现反映了逻辑兑现阶段的特征。
从5月开始,猪价逐渐上涨,至6月15日达到19元/kg,涨幅近30%,主要由基本面和二育节奏主导,与此同时,猪肉概念指数在4月17日至5月22日间反弹了23%,基本也在预期之内。
2024年4月7日,我们推出专栏《猪价要上涨,资金在抢跑》给出这样的判断——2024年二季度猪价大幅上涨的概率较大,这种上涨有可能促使养殖户更加惜售,引发更多压栏和二次育肥行为,推动猪价超预期上涨,届时猪肉股或许会迎来一波反弹行情。
逻辑如下:
生猪的中期供应量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6个月前的仔猪存栏量,这一指标直接影响未来六个月的理论生猪出栏量;二是近六个月内育肥阶段的成活率;三是压栏、二育等市场行为的参与程度。通过这三个关键指标,我们成功推演了猪价的走势。
近期猪价更是突破了21元/公斤,主要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随着8月中下旬学校的开学季及中秋和国庆节日的临近,下游市场的备货需求增加。
然而,尽管猪价在7月中旬后维持19元/kg以上,但猪肉股却出现下跌。这种下跌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市场对猪价未来上涨的预期降低;二是市场担忧2022年的短暂景气可能重演。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有另一种声音,就是猪周期要反转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判断猪周期是否反转的关键不在于猪价本身,而在于市场供需关系是否发生扭转。目前我国生猪产能依然过剩,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截至2024年6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达4038万头,仍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
反而,猪价越上涨,去化越难,猪周期反转越难。
为何这么说?
因为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一轮变形的猪周期。
我国过去三轮完整的猪周期,每轮大约持续4年时间,而本轮周期从2018年6月开始启动,截至目前已经超过六年。
这一异常漫长的磨底期,加剧了养殖户和投资者的博弈心理,这就是为何每次猪价反弹都会触发市场对周期可能反转的预期。而且一旦市场对反转预期抱有一致期望,行业内主动去化就更难了。
更何况,当前情况与以往不同,现在猪价已经能覆盖猪企的养殖成本(截至2024年8月1日,据涌益咨询数据,自繁自养每头利润能达到706.34元,外购仔猪育肥利润每头约583元),猪企们的资产负债表也得到修复。
除非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猪病爆发,包括蓝耳病、口蹄疫和非瘟等(例如,2006年蓝耳病,2014年环保政策清退,2018年的非洲猪瘟等);二是政策的大幅干预。否则,这轮猪周期还会继续磨底下去。
值得思考的是,猪周期变了,对产业端和投资者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
文章信息来自:妙投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