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还是“利”?离婚了,高额彩礼能退吗?
“礼”还是“利”?离婚了,高额彩礼能退吗?
近年来,因高额彩礼引发的婚恋纠纷屡见不鲜。高额彩礼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还可能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当婚姻走到尽头,高额彩礼是否应该退还?又该如何退还?本文通过三个真实案例,为您解读最新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案例一:吴先生与李女士的离婚纠纷
吴先生与李女士是陕西安康旬阳市某小镇的村民,2020年经媒人介绍确立恋爱关系,2022年10月登记结婚。按照当地习俗,吴先生分多次给付李女士及李女士亲属红包现金,加上婚前赠予的三金及其他礼金,截至举办婚礼前共计花费20余万元。然而,婚后一年因感情不和,李女士向法院起诉离婚。
旬阳市人民法院赵湾人民法庭庭长刘磊介绍,吴先生月收入仅6000元左右,为筹措彩礼,家庭向两个姐姐借款十几万元,加上父母多年积蓄。考虑到吴先生家境困难,法院最终调解李女士同意退还彩礼。
案例二:苏先生与杨女士的离婚纠纷
2022年3月,苏先生与杨女士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登记结婚,仅4个月后感情破裂。苏先生因投入10万元彩礼,虽同意离婚但要求全额退还。法院综合考虑彩礼数额、共同生活时间等因素,判决杨女士返还六万五千元。
案例三:车某与王某的离婚纠纷
车某与王某2021年7月相识,2023年5月登记结婚。婚前车某陆续转账20余万元,并购买价值52187.9元的首饰。婚后双方矛盾频发,车某起诉离婚并要求返还彩礼。法院认定转账和首饰均属彩礼范畴,判决王某返还25万余元及名牌包一个。
彩礼返还的原则与标准
根据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在处理彩礼纠纷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彩礼数额是否过高
- 共同生活时间长短
- 婚姻孕育情况
- 双方过错程度
- 当地习俗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焦玉珍表示,这一规定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情理、法理、法度的平衡。
彩礼的本质与社会影响
彩礼作为一项延续千年的婚姻礼俗,其本质应为“礼”而非“利”。高额彩礼的出现,是因为忽略了彩礼中的礼节属性,转而强调其物质属性。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因婚返贫”“因婚致贫”等问题,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西安交通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靳小怡教授指出,幸福的婚姻不应该寄托在彩礼身上,而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她建议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法律制度的完善
为整治高额彩礼现象,我国不断更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天价彩礼”
- 2020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 2024年2月施行《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旨在遏制高额彩礼,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结语
婚姻本是为合两姓之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是男女双方及父母共同的心愿。高额彩礼不仅可能成为婚姻的负担,甚至导致“一人结婚、全家负债”的困境。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才是构建和谐婚姻家庭的正道。
本文原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