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讲“至人、神人、圣人”的标准
庄子讲“至人、神人、圣人”的标准
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释义:
宋荣子:子者,有德之称。姓荣,宋国人。
举:皆,都的意思。劝:勉励的意思。
沮:怨丧也。
鉴赏:
在本段中,庄子通过对几个不同人物的描述。一步步推理出庄子心目中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一种“由小及大”的写法。
虽然人们可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这与小鸟自得于一方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第一种人:知效一官。用现代人话来讲,就是公务员凭他的知识,学问,才能来服务于他的上司,长官。
第二种人:行比一乡。就是在你管理的地区乡里范围之中,你的能力要出众,比同类人要拔尖。
第一个是“知效”,第二个是“行比”,第三个是“德合”。“德”是指本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做人处世都做的好。“德合一君”,配合你的皇帝,老板,把事情干好。
第四种人:而征一国者。征:指的是经验。有的人聪明才智,可以治理国家,或当领袖,或当宰相;有的人适合开个小店,做个小本生意。这就是人化的表现,人的知识,才能的不同,不可以一律。用庄子的话说“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每个人的境界,知识境界的多少,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各自有各自的认知。就像小鸟一样。它在树上跳来跳去,就感到很伟大了,殊不知鲲鹏在九万里高空之上呢。
以上讲到了四等人,这四等人各个都是人才,而且都是领导,比一般人高明。只不过是管理的人多少而已。
宋荣子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也是一位超人,他对以上这四种人的行为是“犹然笑之”,看不起他们。按照儒家的观点,遇到狂人,对待隐士要“鸟兽不可与同群”。为什么这样说呢?鸟是会飞的,兽是会跑的,作为人,只能走路,我们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所以说我们就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所以说鸟兽不可同群。
第五等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都在恭维他,人家理都不理;全世界的人都在骂他。他也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这就是他的人生观。“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他对在外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人生的智慧、道理,自己怎样做人,都看的清清楚楚。一种是光荣,一种是倒霉,绝不会受现实社会的影响。
第六等人,列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你看人家列子,能够“御风而行,荀有五日而后返”。伟大吧?可是,庄子讲了“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作为一般人。只能烧香求福。你是飞不起来的,列子人家飞起来半月不落地下,了不起吧。庄子同样瞧不起他,你列子飞起来半月而落地下,你靠的是风的力量,没有风你飞不起来。同鸟一样。
第七等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我们作为一般人,看到这种人是仰慕之情,庄子照样把他当做一般人看待。
最后,庄子讲到,真正的无为,应该是至人、神人、圣人。什么叫“至人”?达到称为人的标准就是至人。作为一般人,没有这样的境界,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至人无己”,至人的境界就无我,人生达到无我,太不容易了。“神人无功”,为何这样说呢?他做了大功德,不需要人们去感谢他。就像太阳一样,每天用阳光照耀大地,需要亿万人去感谢他吗?接着是“圣人无名”。讲的是:最伟大的人是在干最平凡的事,就在平凡人之中。能够做到真正的平凡,就是无己、无我、无功。也就成为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