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再就业,让“夕阳”更灿烂
老年人再就业,让“夕阳”更灿烂
近日,北京一企业招聘“银发岗”的新闻引发关注。据报道,该岗位上线后收到500多份简历,其中一位72岁的北京奶奶在简历中展示了其丰富的履历,包括40年高校教学经验、社区书画社创始人身份以及推拿认证等。在面试现场,她还为HR按摩缓解肩周炎,展现了老年人的活力与技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再就业的意义愈发凸显。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加强求职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这一政策导向,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老年人再就业为他们自身及整个社会带来的益处颇多。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压力逐渐增大,当老年人重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岗位年轻人并不愿意去,比如护理、家政服务等,在这些岗位上也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而老年人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缓解短缺状况,填补社会在这方面的空白之处。除此之外,许多老年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工作技能,他们的再就业或许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老年人再就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薪酬歧视,比同批竞争的年轻人工资更低;也会面临年龄歧视,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年轻人,认为老年人的工作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有的企业也在担心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可能不如年轻人,在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照顾等。老年人在选择再就业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遭遇“年龄折价”,哪怕技能突出,也会面临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老年人再就业,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发挥作用。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招聘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加强对老年人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企业应当多开发老年人专属岗位,采取柔性工作制度,保障老年人权益;社会积极宣传,营造“老有所用”的氛围。只有三方共同联手,老年人的价值才会被更多人看见,“夕阳”才会更加灿烂。
或许,在未来,城市的大街小巷会频繁出现老年人提着公文包去上班的现象,留下他们再就业的身影,我们应该为他们这种勇敢尝试致以由衷的赞叹。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能携手努力,搭建出更多平台,让他们的晚年生活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