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效应与“龙生九子”的来历:两个最流行的版本解析
皇帝效应与“龙生九子”的来历:两个最流行的版本解析
“龙生九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究竟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九个不同的形象?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个传说背后的历史故事。
需要明确的是,“龙生九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九子”究竟是哪九种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目前,最可靠的说法,“龙生九子”是哪“九子”之定论,是在明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年间,才开始出现的。而且也就是在明朝,“龙生九子”还出现了多种版本。
据传,明孝宗——朱祐樘对龙之“九子”很感兴趣,常常苦恼于历史上的“九子”并无定论。于是,他便命令内管,去询问内阁学士“九子”之事。话说,当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在接到了皇帝的问询后,却也回答不出“九子”到底是那九个。于是乎,李东阳便向内阁编修——罗玘求助。而这个罗玘倒是听他的老师,说过“龙生九子”。但可惜的是,他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
考虑到确实不知道具体的“龙生九子”,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求助。之后,罗玘又向知识收藏很多典籍的,学识较为广博的吏部——刘绩求助。也就是这么一求助,刘绩在自己家中珍藏的一本旧册子上,还真发现了“九子”之名。可让他很无奈的是,这本珍藏的册子,却未记载“九子”之名的具体出处。
因为事关皇帝垂询“九子”,故而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一点也不敢怠慢。为了交差,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内阁大学士之名。无奈之下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只得根据编修——罗玘,以及吏部——刘绩找到的册子,再加上其他一些传说,继而硬着头皮,将“九子”的特点,给一一描述了出来。
应该说,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对“九子”的描述,还是比较出彩的。据传,李东阳对“九子”的描述,大致为:“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睚眦,平生好杀,如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如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如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如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如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如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如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需要说明的是,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报给明孝宗的“九子”说法,后来被记载在了其所著写的《怀麓堂集》。总结起来,李东阳版本的“九子”,即“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负屃、蚩吻”。对此,笔者将其称为“九子”版本一。大抵就是从李东阳开始,或者说就是受李东阳影响。之后,明朝出现的不少典籍,都有记载“龙生九子”的情况。例如,明万历44年进士——徐应秋,在其所著的《玉芝堂谈荟》中,就有提及“龙生九子”等。
话说,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的门生,明代“三才”之首位的杨慎,也曾从李东阳口中听过“龙生九子”。最终,杨慎根据自己的印象,在《升庵集》卷81中,记录下了“九子”的名目。对此,笔者将其成为“九子”版本二。即“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其一曰赑屃,形似龟,钟爱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其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其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喜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其四曰狴犴,形似虎,威力四射,故立于狱门。其五曰饕餮,钟爱饮食,故立于鼎盖。其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其七曰睚眦,性喜杀戮,故立于刀环。其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其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喜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
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便可发现,杨慎所记录的“九子名目”——“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金猊、椒图”,与其师——李东阳的叙述,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在“九子”名目上,杨慎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在位序上,杨慎将赑屃、螭吻提为第一和二。在龙的形状上,杨慎描述了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考虑到“三才”之首的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影响力极大。例如,《明史》就赞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故而,明代若是论及“九子”之事,后人多会引述杨慎的说法。久而久之,其师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所描述的“九子”之说,反倒被大家给忘记了。至于,编修——罗玘、吏部——刘绩,在其中的努力和贡献,则就更不会被人提及了。不过,到了清代乃至现如今,显然是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的“九子”说法更流行。
应该说,是在皇权的威严下,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其学生——“三才”之首的杨慎等人,才纷纷传播起“九子”传说的。再之后,“九子”的故事在皇帝效应的加持下,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再之后,经过民间一些人士的添油加醋,“九子”传说变得越来越神奇。诸如,有人说“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龙与各种动物交合,会生出不同种类的后代,如与牛交配则生出麒麟,与猪交配则生出象……”等等。
说起来,“九子”的最终确定,确实是因明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而起。受这位皇帝影响,才有不少大臣乃至名人,开始搜集或传播“九子”信息……最终,皇帝也确实拿到了“九子”的确切名目,且直接或间接传播了“九子”。想来,这大概就是受,皇帝效应影响所致吧!久而久之,“龙生九子”便成为了,我国民间的一种流行说法,且还成为了,中华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