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看懂血糖检查报告
手把手教你看懂血糖检查报告
血糖检查是糖尿病患者监测病情、指导用药、运动和饮食调整的关键。通过了解各项血糖指标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以下是目前医院常用的血糖检测标准:
晨起空腹血糖 3.9~6.1mmol/L
这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血检查的血糖值。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餐后1小时血糖 3.9~10mml/L
在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一般正常,但进餐之后血糖会迅速上升。此时,如果胰岛储备功能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餐后血糖就会偏高。
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l/L
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但小于11,这通常属于2型糖尿病前期的表现。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确诊后及时用药治疗并调整饮食。建议避免食用添加糖的食品,限制高糖水果(如榴莲、香蕉、荔枝、龙眼等)的摄入,选择粗杂粮或薯类食物代替精米白面,并增加运动量。
糖化血红蛋白3~6%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之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观察血糖控制情况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中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糖化血清蛋白10.8%~17.1%
糖化血清蛋白是人体葡萄糖与清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其半衰期更短,血清蛋白合成比血红蛋白快(清蛋白半衰期约17~19天),所以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反映的是近1~3周血糖的情况。在反映控制血糖效果上比糖化血红蛋白出现得更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浓度)。
检查前,患者应空腹10~12小时,避免情绪紧张,停止服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都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但意义各有不同。血糖反映采血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清蛋白反映采血前2~3周内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采血前8~12周内血糖平均水平。在临床上一般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使用。
餐后血糖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年龄、饮食种类、进食速度、食物加工程度、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进餐顺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