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详解: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详解: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的《里仁篇》集中探讨了仁德与智慧的关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里仁篇》第一章,通过多位学者的注释和评析,帮助您深入理解孔子关于"里仁为美"的智慧教导。
里仁篇(一)
前言
《里仁篇》共26章。《注疏》: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朱注》:无。
《钱解》: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凡《论语》论仁诸章,学者所当深玩。
中国的传世经典《论语》与西方的《圣经》地位相似。它是中国人的智慧宝藏,里面记载了许多仁者的教诲、贤者的德行和纯朴美善的心智,蕴含着恒常的、真实的、活泼的道理。《论语》是古人修身治国的宝训。它里面所闪烁的,绝不是一时一事的小聪明,而是在前人的成败得失中淬炼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智慧。在我国,许多仁人志士、才子贤达都把这部经典视作智慧的源泉。
原文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译文1>
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智慧的呢?”(杨伯峻)
<译文2>
孔子说:“人能居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智呢?”(钱穆)
注释
里:居住,借作动词用。
处仁:以仁道自处。
知(zhì):同“智”。
评析
《注疏》:此章言居必择仁也。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也。择求居处,而不处仁者之里,安得为有知也。
《朱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钱解》:居于仁为美,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孔子每仁知兼言。
体会
“里仁为美”“处仁为智”是本篇核心,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有个人自身努力,又必然受外界环境影响。“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
“先王之道,斯为美”(1.12)。选择仁德,才可得智,才是智的表现。千金买房,万金买邻。王安石的《里仁为美》是对本文最好的解读:“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善在我耳,人何损焉,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盖慎其习也。”所以“智”就是比较不同环境后对“仁”的选择,也是“仁”对品德的养成。
孔子强调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17.2),更强调人对环境主动选择的必要性,“昔孟母择邻处”。“里仁”“处仁”落脚点在“仁”,出发点在“里”和“处”,重点是落在对自身行动的要求上。所以“里仁为美”“择仁为智”“三人行必有我师”(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