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坑杀术士600年后,秦始皇沦为暴君,孔安国:他灭典籍,焚书坑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坑杀术士600年后,秦始皇沦为暴君,孔安国:他灭典籍,焚书坑儒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KNC30J0543HMAV.html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事件。一方面,它被视为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它也被认为是文化浩劫,导致大量典籍损毁。然而,历史真相往往比简单的标签更为复杂。本文将深入探讨焚书坑儒的来龙去脉,揭示这一事件背后的多重面相。

李斯“焚书”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针对淳于越封建诸侯的提议,李斯上疏反驳,并顺势提出“焚书”之举。

其实,从李斯的视角看去,焚书有它的逻辑必然性。

在李斯的上疏中,对淳于越请求分封之事,只用了“三代之事,何足法哉”8个字,便已驳斥一尽。随即,将淳于越之流定性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而像淳于越这样的人,所在多有,“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人则心非,出则巷议”。人之所学,则是源于书本,因此,禁书乃至焚书便是斩草除根的应有之义了。

古人竹简刀笔,著书匪易,不比今日,每年都有数十万种著作出版面世,借用叔本华的话来说,还都是些“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而且全是少不得”的著作。这也就决定了秦帝国焚书的品种不可能太多,大致为:

一、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讽于秦。

二、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尔等还怎么援引过去。

需要特加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疏可知,当时秦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

朱熹也说: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至于民间,如果私藏禁书,抗拒不交,他们将接受黥面和戍边筑长城的处罚。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但在刑罚严酷的秦国,这却算得上是轻罚了,并不严厉。而且,这样的处罚还是在藏书被官府发现的前提之下,如果未被发现,自然也就不用追究。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禁令中,焚书并非第一要务。“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李斯和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得很,焚书哪能焚得尽!焚书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且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我们会很奇怪地发现,偶语诗书的罪罚,居然远比私藏诗书的罪罚还重。私藏诗书不过黯为城旦,偶语诗书却要弃市掉脑袋。

再加上罪罚更重的“以古非今者,族”这一条,可以判断,禁令的最大目的,是禁止民众议论当今政治,其次是禁止民众讨论古代政治。归结为一句话:禁止议论政治。庶人不议,然后天下有道,这大概就是禁令背后的逻辑依据吧。

项羽焚书

对秦帝国的这一举措,清人刘大魁也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自愚也”。

《史记•六国年表》云:“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

王充《论衡•书解篇》云:“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

这两条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古籍中的精华部分诗书诸子,都还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古籍都在宫廷留有备份,只要秦国不灭,可想而知,这些古籍便将一直完好地留存下去。

然而,诸多古籍湮灭无踪,后世永不得复见,这却要特别“感谢”项羽。

众所周知,项羽不爱读书,生性暴戾,攻入咸阳之后,首先是屠城,然后搜刮金钱妇女,临去再是一把大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秦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可怜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最终只化为若干焦耳的热量而已。

所以,刘大魁作《焚书辨》,毫不客气地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

单就秦国焚书而言,其所引起的实际损失,可能也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严重。《汉书•艺文志》所载677种著作,其中约有524种,即77%,现在已不复存在。这个事实说明,汉以后的几个世纪,特别在印刷术流行前,文献损坏所造成的总的损失,也许大于秦代的焚书。

因此,可以想象,即使没有焚书之事发生,传下的周代的残简也不可能大大多于现在实际存在的数量。

“坑术士”

“焚书“之后一年,”坑儒“也紧随其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狂热地迷上了仙人和不死神药,四处笼络和招揽术士,酬以重金,资助他们为自己去寻访仙人和不死神药。前后几次寻访,都以失败告终。然而,秦始皇并不气馁,资助的规模和力度反而越发加大。于是乎,满世界的术士云集咸阳。秦始皇是来者不拒,只要术士提出一个主意,马上就能圈到一笔庞大的经费。秦始皇心中清楚,这四方奔来的术士,大半都是南郭先生,可是没关系,他不在乎这些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广种而薄收。然而,一晃6年时间过去了,秦始皇连仙人和不死神药的影也没见着。术士们不免心虚起来,事已至此,不管好赖,总得给秦始皇一个交代。于是行起缓兵之计,将失败的责任推到秦始皇身上。

术士卢生向秦始皇汇报说,臣等之所以屡次求仙人和不死神药而不得,是因为有恶鬼从中作祟。陛下应该忘记皇帝的身份,将自己打扮成普通人,以避开恶鬼。避开了恶鬼,则真人自至。陛下也不能处理国事,不能接触朝中大臣,否则就不能恬淡,为真人不喜。陛下所居之宫,亦不可让任何人得知。

卢生这一番堂皇的理论,未尝不是一种自脱之术。只是,让秦始皇放弃权力,远离国事,与世隔绝起来,这个要求未免髙得有些离谱。按卢生的想法,最好就是秦始皇知难而退,不愿配合,然后求仙这事就这么自然而然地黄掉。无奈,秦始皇已经走火入魔,竟真信了卢生的话。为

他首先放弃了“朕”这一皇帝的专用自称,改而自称真人。又按照卢生的建议,将咸阳200里之内的宫观,以复道和甬道相连,每个宫观之内,皆充以帷帐钟鼓美人,以乱人视听。行踪所到之处,胆敢泄露者,死罪。秦帝国的政务处理,照旧在咸阳宫内进行,只是秦始皇不再出席。群臣奏事,则对着空空的皇帝宝座,仿佛是在对着蓝幕表演,煞是考验他们的演技。某日,秦始皇驾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李斯车骑甚众,心中大为不快。有众人悄悄转告李斯,李斯于是轻车简从。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此中人泄吾语。寻找泄密者,无人应承。于是诏捕当时所有在身边的人,一律杀之。从此之后,再无外人得知秦始皇的行踪。秦始皇此举,虽未必是冲着李斯去的,却也让李斯的面子上很不好看。而在那些术士们看来,秦始皇为了成仙,连丞相李斯,他最亲密的战友,都不惜翻脸,可见其对成仙的认真和执着。秦始皇越执迷不悟,给术士的压力则越大。如果秦始皇意识到自己被骗,他将要展开怎样的报复。那些先知先觉的术士,开始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最早开溜的术士是侯生和卢生。荒谬的是,临走之前,两人还煞有介事地来了一场技术探讨,将秦始皇毁了个“底朝天“。最后,得出秦始皇求仙必然不能成功的结论。侯生和卢生二人亡命而去,秦始皇的愤怒是可想而知。要知道,秦始皇豢养的术士虽多,却独独对他二人最寄厚望。而侯生和卢生这两人也确实不地道,光顾着自己逃命,却浑然不顾那些还留在咸阳的同行们的死活。果不其然,他们刚逃走没几天,一场灾难就开始降临在他们的同行身上。秦始皇一声令下,还没来得及逃离咸阳的术士们被悉数缉拿归案,关押一处,严刑拷打之下,诸生为求自免,互相揭发,乃至不惜编造,牵引诬告。审理下来,得犯禁者460余人,皆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为警戒。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

坑儒

但究其原委,所谓坑儒,本只是对良莠不齐的术士队伍的一次清理整顿而已。这被活埋的460余人,乃是候星气、炼丹药的术士,并非儒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可见,根本就没儒生什么事。

那么,坑术士又是在何时开始被误传为坑儒的呢?

首先提出坑儒的,是在600年后的东晋年间。梅颐献《古文尚书》,附有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其中说道:“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时,坑术士第一次被变性为坑儒。后来,随着《古文尚书》被定为官书,坑儒的说法于是沿袭下来,遂成定论。对于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前人多有辩疑,到了清代,其伪书的身份已成盖棺定论。伪造者虽千差万别,心态却完全一致,那就是莫不希望以假当真,成功蒙蔽世人。《古文尚书》的伪造者虽已不能得知,但其心态却也同样如此。所以才会多伪造出《尚书序》来,并假托在孔安国名下,以形其真。作为掌握了主流话语权的儒者,他们也无意纠正这一错误。一方面,他们高唱、复古师古之调,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深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只要历史有利于当下,则其真伪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