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八月》
柴科夫斯基《八月》
柴科夫斯基的《八月》是其钢琴套曲《四季》中的一首,标题为《收获》,作品充满了欢乐与激情,展现了农民忙于收割、喜获丰收的景象。
1875年的柴科夫斯基35岁,正是因创作舞剧《天鹅湖》而备受瞩目、刚刚崭露头角的作曲家。圣彼得堡出版家、文艺月刊《小说家》的主编贝纳德建议柴科夫斯基写12首钢琴短曲,按每月一曲,“乐配诗”的方式发表,乐曲的内容必须与发表的那个月有联系。《八月:收获》是其中的第八首,以其明快的音乐色调和生动的情感表达而广受喜爱。
这一创作任务持续了一年。柴科夫斯基每月按时创作并寄给杂志编者,但6月和11月的曲目由于灵感不足,他分别用《船歌》和《在马车上》作为替代。这套钢琴曲集最终于1882年以《四季》的名称正式出版。套曲中包括《壁炉边》《狂欢节》《云雀之歌》等作品,其中第6首《船歌》和第11首《在马车上》最为流行,第3首《云雀之歌》及第12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八月:收获》是其中的第八首,作品音乐色调明快,充满了欢乐与激情。柴科夫斯基依据庄稼收获时农民劳作的生活场景进行创作,描绘了农民喜获丰收的心情以及忙于收割的场景。
家家户户收秋粮,
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
成捆的麦子垛成山,
夜半牛车搬运忙。
——阿·科利佐夫
在曲式结构上,《八月》采用了复三部曲式,首部以b小调呈现繁忙的收获场面,中部则转为优美、安逸的乐段,与首部的欢快、忙碌形成鲜明对比。再现部分为首部的完全再现,实现了情绪、调性上的统一和回归。这种结构使得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层次分明。
此外,《八月》中柴科夫斯基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和不完整的导七或重属导七和弦音,这些音乐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在和声上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作品通过转调模进和材料分裂的手法,使各乐部均有高潮出现,中部与其他两部划分清晰,结构相对独立完整。
柴科夫斯基在《八月》中,很好地将音乐的旋律性、抒情性、深刻性相结合,并体现出他本人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受到了俄罗斯社会动荡因素的影响,但他能够积极面对现实,将美寄托于音乐之中,把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八月》以其明快的音乐色调、生动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作曲技巧,成为了钢琴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