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春季传统民俗活动
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春季传统民俗活动
随着春天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传统民俗活动,从花朝节到游园会,从舞龙大会到踏青赏花,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喜爱上传统文化。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期待举办更多春季传统民俗活动。
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感觉近些年大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提高了。在众多春季传统节日中,受访者对清明节(68.5%)和“二月二龙抬头”(64.1%)最为了解,获选率均超过了六成。此外,37.0%的受访者了解“三月三”上巳节,35.6%了解寒食节,22.6%了解花朝节。
对于春天的民俗活动,踏青赏春最受欢迎,获选率为46.4%,其他还有:放纸鸢(34.0%)、祭花神(21.3%)、做花食(16.7%)等。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是传统节日,不仅会放假,还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百色市读书的00后覃学斌是壮族人,他说,在“三月三”到来之际,学校会举办特色运动会、节目表演,有些学生还会穿上民族服饰,展现民族文化。在他的老家桂林市,会举办唱山歌活动、竹竿舞表演,还会做糯米饭、艾叶糍粑之类的吃食。“现在不少人通过网络了解到广西‘三月三’,有些人会来旅游,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参加本地的活动,这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春天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而且文化分量十足,寓意着欣欣向荣,让人充满力量,过好春天的节日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期待在春天举办更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对于如何让春季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59.7%的受访者建议多办植树、踏青、赏花、郊游、放风筝等群体活动,55.5%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对春季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和宣传力度,49.8%的受访者期待各地积极营销春游养生特色美食。
田兆元认为,讲好中国节日故事要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相关仪式,地方民俗专家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比如加强传统节日仪式的设计,既要符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还要体现文化特色、生动有趣,要让节日的仪式行为变成习惯,真正民俗化。“今年立春时,我们学校在黄道婆纪念馆举办了祭祀春神、祭祀黄道婆的活动,不少大学生、小学生参与,大家穿着传统服饰,共同纪念这位为中国棉纺织技艺作出卓越贡献的纺织技术家,很有仪式感。”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00后占13.4%,95后占20.3%,90后占39.4%,85后占16.9%,80后占8.2%,其他占1.8%。来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29.6%,来自二线城市的占41.8%,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占24.7%,来自县城或城镇的占3.3%,来自农村的占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