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救命!数据分析报告建议部分到底咋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救命!数据分析报告建议部分到底咋写

引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
https://www.woshipm.com/share/6183503.html

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时,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建议是许多数据分析师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考勤问题场景,详细介绍了如何从问题出发,通过假设验证、逻辑树梳理和数据支持,最终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和建议。

一、不可落地的建议

在工作中,很多数据分析师的报告都存在以下问题:

  • 本月共22个工作日,迟到11个工作日,迟到率50%
  • 迟到最多的是第二周,共迟到4天,迟到率80%
  • 迟到最少的是第三周,共迟到1天,迟到率20%
  • 迟到天数太多,建议搞低
  • 周一迟到太多,建议周一不迟到

这样的报告显然不合格!它只是把图表又念了一遍,没有回应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要搞低"也是一句空话。在争吵中,业务的核心问题是:到底是真的意外情况,情有可原。还是态度问题。正面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显然,眼前的数据是不够的,需要先列出验证假设的思路,再增补数据,从而全面解答问题。

二、破题的思路

列假设→找证据→验真伪→得结论,是解题的基础顺序。用数据分析业务问题,一定是从粗到细,逐步验证的过程。

例如,对于"我家离得很远,所以很容易迟到"这一说法,可以提炼出假设:家到公司是否真的很远。而验证假设,并不需要复杂的数据,只要在高德地图输入起点/终点,就能看到:

  • 距离多远
  • 坐地铁需要多久
  • 坐车需要多少钱,需要多久

一些简单的分析结论,就呼之欲出了(如下图):

用数据解题,就是这么清爽,不需要争吵,按事实说话。

当然,当假设很多的时候,可以有验证的先后顺序。例如,可以先列出"情有可原"类假设:

  1. 前一天加班
  2. 当天所有人都迟到
  3. 当天有极端恶劣天气

列出假设后,每一个假设逐一找证据:

  1. 前一天加班 → 抽前一天上班/下班时间,看是否加班
  2. 当前所有人都迟到 → 抽当天所有人打卡记录,看迟到比例
  3. 当天有极端恶劣天气 → 查当天是否有暴雨/下雪信息

如果连数据证据都没有,说明假设是随口编的,就能直接推翻了。如果发现真的情况都符合,比如人家真的加了很多班,那么就能输出:"确实加班太多,建议提醒即可"的结论,还人家清白。

三、从简单到深入

有时,简单验证几条假设,不足以全面说明问题。例如,前一天加班,既可以因为个人能力不行/个人磨洋工,也有可能是整体工作任务多。因此,还可以进一步做细化假设:

1.1 全部门工作量都大
1.2 全部门工作量不够大,但个人承担太多
1.3 个人承担不多,但能力不行,做的慢

进一步验证三条细分假设,这样就能把分析从粗到细,逐渐深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答题思路。

四、整体思路

把多个分析假设,按顺序组合好,就可以得到如下图分析逻辑树。可以看到,这个分析逻辑树,是从"是否加班影响"出发的,优先排除集体加班、分配工作太多等客观影响。这样的顺序,可以有效避免员工被冤枉:

列好逻辑树以后,只需代入相关数据,就能找到重点,辨别真伪。例如:

  • 如果发现该同事,11个迟到,有8个都是因为分配工作太多,个人承担工作量明显高于组内同事,那么就坐实了他是被冤枉的。
  • 如果发现,11个迟到,只有俩是真加班,其他9个都是没有加班且自己没打车,那说明态度可能真的有问题。

数据指引我们,找到更接近真相的答案。有了以上的铺垫,推导建议就能有理有据了,而且非常具体。

五、回到现实工作

当然,上边只是一个简单的小例子,但是清晰地反映了现实中问题:

  • 业务部门往往处于本位主义思考,喜欢说:"这是大环境问题"、"这是意外问题"、"我已经很努力了"
  • 数据部门往往陷入数字游戏,过于关注计算同比环比,不会提假设,不会针对假设找证据,不会细化假设

这样都是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建议的。

本文原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