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思考的媒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思考的媒介?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0A091JV00

AI划重点:全文约1893字,阅读需6分钟

1.神经科学家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反驳语言主要是作为思考媒介的观点,认为语言主要是作为交流工具而演化的。
2.研究发现,语言具有重复出现的特点,易于产生和理解,这表明语言是以一种能够让信息传递尽可能高效的方式被优化的。
3.尽管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直觉上的联系,但神经科学的研究并未发现语言机制参与思考的证据。
4.事实上,语言障碍并不总是导致思维问题,而智力障碍也并不总是和语言障碍联系在一起,这进一步支持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观点。

语言是人类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语言的真正目的。显然,语言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工具,我们用它分享信息、交换想法、交流感受,但会不会不止于此?还有一种著名的观点认为,语言还在思考和认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换句话说,语言也是思维的媒介,我们会用语言进行思考。

近日,几位神经科学家在《自然》上发文反驳了后一种观点,他们提出,语言主要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演化的。尽管语言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人类文化,但它似乎不是复杂思维的先决条件。研究讨论了一些语言的特性并发现,语言是为交流而优化的。他们认为,语言是传播文化知识的有力工具,似乎与我们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共同演化,它的确反映了人类认知特有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性并不是由语言带来的。

语言与思维
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多直觉上的联系。比如,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声音”,似乎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而且,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也是思维清晰的人,这不无道理。但是,尽管这些联系或许非常令人信服,并不能证明我们确实使用语言进行思考。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很难用科学的手段评估语言在促进思维方面的潜在作用。但现如今,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有了更先进的工具,可以对这种观点进行更严格的考量。

在过去20年间,神经科学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脑在生成和理解语言过程的了解。神经科学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找到了那些专门参与了阅读或者听到语句和段落时的脑区,可靠地识别出了语言处理网络。接着,他们可以在一个人执行其他任务(比如解决数独,或者推理其他人的想法)时监测这些脑区。

迄今为止,在几乎所有被测试过的项目中,没有发现语言机制参与的证据。也就是说,当人们进行各种思考时,脑中的语言系统基本上是沉默的。这些机制并没有真正参与思考。

左图为语音神经生物学的经典模型。右图是基于现在知识的语音神经生物学的新模型,其中初级听皮质可能为韦尼克区提供了输入信息,而布洛卡区可能输入信息进入感觉运动皮质。(图/Fedorenko et al,Nature)

而如果把这些机制移除,思维似乎也可以继续进行。这与对那些因受伤或者中风而丧失语言处理能力的人的观察结果一致。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完全无法处理语言词汇,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下棋或者计划未来事件的能力却并不会受到影响。他们仍然可以进行受伤前能做的所有事情,只是无法将这些心理表征转换成一种能够与其他人谈论这些事情的格式。如果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用于推理的核心表征,那么破坏语言系统应该也会导致思维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反,智力障碍也并不总是和语言障碍联系在一起。比如,智力障碍疾病或者神经精神疾病的患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他们的基本语言功能不一定有问题。这似乎也说明,就像语言不是思维的必要条件一样,语言也不足以产生清晰的思维。

语言的优化
研究人员还借鉴了语言学分析的结果,考虑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适用性。对包括口语和手语在内的数十种不同语言的分析发现,这些语言都具有一些重复出现的特点,让它们易于产生和理解。几乎所有特性都能证明,语言是以一种能够让信息传递尽可能高效的方式被优化的。这并不算一个新颖的观点,但随着语言学家分析了更多语言的更大语料库,这种想法得以进一步确认。

在各种语言中,声音和词汇的组合方式往往既能减少说话者的工作量,又不会导致信息的混淆。比如,语言中的常用词往往比较短,而意义相互依赖的词往往在句子中离得比较近。

还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歧义是反对语言作为交流系统演化的论据之一。大多数词汇都有超过一种意思,很多语句,尤其是长句,也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含义。比如在中文里,我们在夏天里说“能穿多少穿多少”,和在寒冷的冬天说一样的话,传达的是截然相反的意思。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一直以来认为,普遍存在的歧义暗示着语言主要用于思考,而非交流,因为有歧义的信号显然会阻碍交流。

但研究人员提出,即使从语言作为思考工具的角度来说,歧义也不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想并没有歧义。相反,歧义其实是语言作为交流目的的产物。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歧义在交流中非常有用,它不仅可以让说话者省略听话者已经知道的信息,还可以让人们重复使用那些易于产生的简短形式。如果一种沟通系统不允许歧义出现,就需要大得多的词库和语法,甚至要用很长的词和长句来表达相当简单的意思。人们曾尝试创造出完全消除歧义的构建语言,结果发现它们相当复杂,几乎无法学习。

所有这些特征似乎都表明,语言形式的优化都是让交流变得更容易。如果语言主要是一种内部思考的工具,这些特征似乎就无关紧要了。交流很可能才是语言的目的。

参考来源:
https://news.mit.edu/2024/what-is-language-for-070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22-w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Pexels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