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咨询建立关系技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咨询建立关系技巧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42657683.html

心理咨询是什么?不是什么?咨询是聆听,不是说教;咨询是接纳,不是训示;咨询是引导,不是教导;咨询是支持,不是改造;咨询是助人成长,不是包办解决问题;咨询是使人内心悦服,不是令人屈从。——沈永健

心理咨询入门时常见误区:

  • 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
  • 希望治疗过程化。
  • 对疗效责任不恰当的归因。
  • 对能否帮助来访者信心不足。
  • 注重言语技巧,富于说教,疏于倾听。
  • 倾向满足来询者所有要求或帮作抉择
  • 过于重视“寻根”,即忽略对现实问题的处理。
  • 超越心理咨询界限或设置。

咨访关系状态

  • 主动被动型
  • 指导合作型
  • 共同商议型

一、建立关系技巧

尊重

尊重来询者是有效助人的基础,是对咨询员的最起码要求。尊重,可以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来询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1. 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2. 尊重意味着彼此平等。
  3. 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
  4. 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5. 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6. 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真诚

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不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带面具、不扮演角色,表里一致,真实可信。

  1.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2. 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3. 真诚应实事求是。
  4. 真诚应适度。

倾听

倾听是每个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有些初学者往往以为咨询主要是“讲”,而不知道最重要的还是“听”。要做到善于倾听,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积极参与,适当反应。

倾听过程中咨询师要以理解的心态去对待来询者所遇到的困难及痛苦情绪。咨询师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对来询者的感受冷眼相观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加以批判和评判。否则,对方很容易出现心理阻抗。

注意事项:

  • 耐心、用心地倾听可以帮助来询者进行充分地宣泄。
  • 置于来访者的位置,对其方方面面都有深刻、切实的而不是表面、片面的了解。
  • 倾听的同时,要善于体会来访者对问题已有的看法。

总之,倾听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深入了解、澄清问题、表达关注和接纳、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甚至有帮助、咨询的效果。

同感(通情)

Empathy,可译成通情、共情、同理心、神入。指的是设身处地,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其目的:

  • 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 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 有助于建立咨访关系。
  • 促进来询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

注意事项:

  1. 咨询师应走出自我进入来访者的参照框。
  2. 可用探索的语气表达,请对方检验并修正。
  3. 通情时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4. 通情的表达除了言语还有非言语行
  5. 把握好角色,既要能进,也要能出。

观察

  1. 观察来访者一切动态
  2. 探索来访者一切静态背后的心理功能

注意事项:

  • 记录变化;
  • 注意矛盾;
  • 识别阻抗;
  • 观察与倾听同步进行。

对质

对质,也称面质,也有称为对峙或对立,是指咨询师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咨询师实施面质,并不在于向来访者说明他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不是“指出错误”,而是“反射矛盾”。面质的目的就在于协助来访者自我认识,鼓励他们消除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

美国心理辅导专家伊根指出:面质已日益成为心理辅导的核心部分,它促使来访者发现其言行中的种种自我挫败表现,并努力加以克服。面质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对方,贬低对方,教训对方;而在开启对方,激励对方,使对方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使用面质注意事项:

  • 面质必须以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基础,以充分接纳来访者为前提。
  • 面质要有事实根据,事件必须具体、明确。
  • 以尝试、试探的态度进行面质,且应避免辩解。
  • 面质不宜一步到位,而应循序渐进的进行。

热情(郭念锋)

热情体现在咨询的全过程,意味着求助者从进门到离去,咨询师热情、周到,让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到了最友好的接待。

热情与尊重的区别

  • 热情与尊重相比,与求助者的距离更近一些
  • 尊重更多点平等、礼貌,想保持距离,偏理性成分
  • 热情更多点友好,想减少距离,偏感性成分

只有尊重,显得有点客气,甚至公事公办
只有热情,显得过于友好,让人不知所措

咨询师如何正确表达热情

  • 做好热情准备:适当询问表达关切
  • 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
  • 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 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积极关注(郭念锋)

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

积极关注的作用

  • 助人工作者必须报有一种信念,即求助者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潜力
  • 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

使用积极关注的注意事项

  • 咨询师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
  • 咨询师应该帮助求助者自我积极关注
  • 避免盲目乐观
  • 反对过分消极
  • 立足实事求是
  • 积极关注的最高目标是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和潜能开发,实现其身心健康

具体化(艾维)

具体化(concreteness),也可称之为具体性,它是指咨询者帮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自己所持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澄清那些重要、具体的事实。

  1. 问题模糊

有些来访者在谈到自己的问题时往往用一些含混的、模糊不清的词语,比如“我最近总是感到苦闷”、“我觉得没有前途”、“我烦死了”等,遇到这种情况,咨询者就要设法使这些模糊的情绪、想法逐渐清晰起来,让来访者逐渐地将自己的问题叙述清楚。有些来访者经过咨询者的具体化,问题就可能变得无足轻重了。

  1. 过分概括

引起来访者心理困扰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分概括,即用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遇到的难题。比如,很多人把偶发的事件当成必然,把一时一地的情况说成是普遍的情况,这就需要咨询者给予澄清。如“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我做人太失败了”、“这个人太虚伪”、“我丈夫一无是处”等等。

  1. 概念不清

同样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词,在不同的人的心中有不同的含义。不良的自我暗示不良的他人暗示(咨询师)

即时化(艾维)

即时化(immediacy),又称即时性、即刻性。它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咨询者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hereandnow)的状况,而不要过分地注意过去和未来。咨询者应帮助来访者表达出他们此时此地的想法和感受。即时化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咨询者要对来访者指向自身的言语、行为、情感的变化保持敏感并且给予必要的反应。如果咨询者的应对反应是主动、积极、开放的,则咨询者将被视作强大、可信赖、可依靠的,咨询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和加强。

即时化鼓励来访者更多地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促进他们真诚、坦率、准确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咨询中真诚交流的气氛打下了基础,加速了咨询进程的深化和发展。

表达即时化反应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 (1)咨询者要即时描述出他所看到的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要等到会谈结束,甚至等到下次会谈时才进行描述。
  • (2)为了反映“此时此地”的体验,即时性句子应该用现在时态,如“我现在感到不舒服”,而不是“我刚才感到不舒服”。
  • (3)当谈到你自己的感受时,要表示出“我”这个主体。比如:“我现在对你有些担心”。
  • (4)要把握好表达即时化反应的时机。

以下是几个即时化的例子

  • (1)当来访者描述其失去密友时开始泪如泉涌。即时化反应:“此刻你似乎正非常强烈地体会着这种失落感。”或者:“现在我感到你谈起这事是非常痛苦的。”
  • (2)任何时候只要提起来访者的学习成绩,他就会停止谈话。即时化反应:“每次当我提起学校的成绩,你就似乎要回避这个话题。”或者:“我发现,在本次谈话中,当谈起你的学习成绩时,你就停止了谈话。”
  • (3)来访者问了几个有关你的能力和资格的问题。即时化反应:“你现在似乎正在询问我有怎样的资格为你提供帮助。”或者:“我不知道现在你对信任我是否还存在着困难。”
  • (4)你感到在自己和来访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紧张和戒备,你们两个似乎都以“温和的手段”对待彼此。你注意到了自己躯体紧张的感觉,并且来访者躯体紧张的表现也很明显。即时化反应:“我注意到现在我的身体很紧张,你看上去也很紧张。”或者:“我感到我们彼此还不太习惯,我们似乎正以一种非常戒备和小心的方式相处。”
  • (5)你和来访者彼此都很喜欢对方,并且你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后来你们花了很多时间互相倾诉生活经历,而没有关注或处理来访者对事业的不确定和不满意。即时化反应:“我知道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现在一起共享生活经历而不是探讨你的事业问题,多么轻松。”

参考文献

  • [1](美)S.Cormier和B.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
  • [2][4]转引自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9页
  • [3]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1页
  • [6]AllenE.IveyandLynnSimekDowning著,阳琪译:咨商与心理治疗——技巧,理论与练习,(台)桂冠图书公司,1982年版
  • [7](美)S.Cormier和B.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 [8]Goldstein,A.P.&Higginbotham,H.N.(1991)Relationshipenhancementmethods.InF.H.Kanfer&A.P.Goldstein(Eds.),Helpingpeoplechange(4thed.,pp.20—69).NewYork:PergamonPress.
  • [9](美)S.Cormier和B.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9页
  • [10]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167页
  • [11][13][17]转引自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8、51页
  • [12][14][15][18](美)S.Cormier和B.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79—81、92—93、253—255页
  • [16]R.R.CarkhuffandB.G.Berenson,BeyondCounselingandTherapy,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67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