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耳机使用习惯,正偷走年轻人的听力……
两大耳机使用习惯,正偷走年轻人的听力……
图源:视觉中国
耳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从地铁里的通勤族到校园里的大学生,再到夜深人静时助眠的“电子摇篮曲”,耳机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这些在耳畔发出的声音也有可能损伤耳朵。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超过10亿年轻人因长时间暴露于音乐和视频游戏等娱乐活动中的强声而面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到2030年,预计将有超过5亿人患有需要康复的残疾性听力损失。
耳机使用与听力损伤
暨南大学一项针对1909名学生的调查发现,耳机使用率高达99%,其中8.3%的学生报告耳鸣症状,且耳机使用时间、音量与耳鸣发生呈正相关。耳机使用习惯成为主要危险因素。
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机制并不复杂——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入中耳,再由内耳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传至大脑,然而,长时间暴露于高分贝噪声下,内耳的感音细胞会因过度刺激而受损,甚至死亡。
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尤其是高频听力下降,初期不易察觉,却可能逐渐波及日常言语交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听力中心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虽然短期内听力阈值未见显著变化,但超过一定时间和音量阈值(如3824.5小时或39.57分贝),听力损伤风险显著增加。
不同类型耳机的影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陶朵朵表示,无论是入耳式、开放式还是骨传导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本质上并无区别。骨传导耳机虽通过颅骨振动传音,不是空气传导,但最终仍需内耳感知,难以规避噪声性聋的风险。
在日常接诊中,陶朵朵发现三类人群较为常见:出现耳鸣、感到耳朵有闷胀、感受到自己听力一侧不如另一侧了。从比例上来讲,她感觉突发性耳聋的年轻人在增加,“有的病人听力本来是好的,可能接触过噪声,或者只是睡了一觉,就出现听力下降”。
健康使用耳机建议
使用时间和音量是造成听力损伤的两大核心因素。《中国学校卫生》上的一篇研究数据显示,与“能听清楚”的音量相比,音量高的听力损伤风险是3.08倍;每次使用时间超过1.5小时,听力损伤风险是小于1.5小时的1.44倍;戴耳机入睡者的听力损伤风险也是不戴者的1.53倍。
陶朵朵建议,使用耳机宜遵循“60-60原则”——每次使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值的60%。部分人群倾向于使用主动降噪耳机,以减少外界噪声干扰,但是,降噪耳机的核心作用在于环境音的削减,而非降低耳机本身的音量,即便使用降噪耳机,也应遵循健康使用原则。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14年发布的IEC 62368-1标准,提出对长期暴露在紧贴耳朵的个人音乐播放器(包括预定与个人音乐播放器配用的耳塞式耳机和头戴式耳机)的过度声音压力等级的安全防护要求,并要求在超出一定声音压力时,要对使用者做出警示。现在已经有不少手机拥有这项功能,当将耳机声音调到阈值之上,手机会跳出弹窗,提示过高音量可能造成听力损伤。
听力损失的影响不止于“听不见”,还会进一步丧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可能导致社会孤立、孤独和沮丧等。世卫组织估计,由于卫生部门的成本(不包括听力装置费用)、教育支持费用、生产力损失和社会成本,未解决的听力损失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7500亿美元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