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指引
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指引
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是指在劳动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劳动仲裁委”)中,根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申请,经过审查,决定是否接受案件并开始进行仲裁程序的过程。以下是劳动仲裁委立案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的法律规范。
申请立案
申请人的资格:申请人应当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一。通常情况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应当由劳动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申请人需要提供与争议有关的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单、加班记录、调休记录、考勤记录、当事人身份证明等。此外,申请人还需要提供与争议有关的声明,明确争议的性质、事实和请求。
申请方式:申请人可以通过邮寄等方式向劳动仲裁委提交申请。
立案审查
申请材料的审查:劳动仲裁委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会对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通常情况下,申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单、加班记录、调休记录、考勤记录、当事人身份证明等。
申请书的审查:劳动仲裁委会对申请人的申请书进行审查,判断申请书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是否表达了当事人的意愿和请求。
立案决定:劳动仲裁委在完成申请材料的审查和书面的审查后,会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如果申请符合立案条件,劳动仲裁委会作出立案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立案的时间和地点;如果申请不符合立案条件,劳动仲裁委会作出不立案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不立案的原因。
仲裁程序
仲裁庭的组成:劳动仲裁委在立案后,会根据争议的性质、事实和请求,组成仲裁庭。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其中1名作为主仲裁员,2名作为副仲裁员。
仲裁程序:仲裁庭成立后,会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和争议的事实,进行仲裁程序。仲裁程序包括:调查收集证据、进行辩论、作出裁决等。
裁决的执行: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双方当事人应按照裁决的内容执行。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执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不予立案的情况
- 申请不符合条件:如果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立案条件,劳动仲裁委会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不予立案的原因。
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指引 图2
争议已经和解或调解:如果争议已经和解或者调解,劳动仲裁委会作出不立案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争议已经和解或调解。
仲裁庭已经成立:如果仲裁庭已经成立,劳动仲裁委会作出不立案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仲裁庭已经成立。
立案条件
仲裁申请人的资格:仲裁申请人应当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劳动者、支付工资、提供社会保险等义务的单位。
仲裁申请的时效性: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超过一年的,仲裁委员会将不予立案。
仲裁申请的内容:仲裁申请人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并提供与劳动争议有关的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单、工历证明等。
立案程序
仲裁申请的递交:仲裁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时效内向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申请,并按照仲裁委员会的要求填写仲裁申请表。
仲裁申请的审查: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后,将对申请人的资格、申请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仲裁委员会将予立案;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将不予立案并告知申请人理由。
立案材料的审核: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的仲裁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包括申请人的身份证明、证据材料等。对于审核合格的材料,仲裁委员会将予以立案;对于审核不合格的材料,将不予立案并告知申请人补正理由。
立案材料的要求
仲裁申请表:仲裁申请表应包括以下申请人、被申请人、争议事实、争议请求、申请日期等。
身份证明:申请人、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工作证、营业执照等。
证据材料:与争议有关的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单、工历证明、照片、录音、录像等。
其他支持材料:根据具体争议情况,申请人还应提交其他支持材料,如工会的支持函、劳动者的病历等。
立案时间及费用
立案时间: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立案审查。符合条件的,自收到完整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立案;不符合条件的,自收到完整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不予立案的理由。
立案费用:立案费用按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标准收取。
劳动仲裁委员会立案指引旨在规范仲裁立案程序,确保仲裁工作的顺利进行。仲裁委员会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指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希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充分了解仲裁立案指引的内容,合规申请仲裁,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