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看待国内越来越多高校将博士学制延长至四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看待国内越来越多高校将博士学制延长至四年?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jingsailian.com/news/846664.html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高校将博士学制延长至四年,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本文将从政策演变、原因分析、影响评估到应对策略,全面解析这一教育改革举措。

政策演变:从3年到4年的转变

  1. 学制延长、最长修业年限缩短
  • 1981年:教育部规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2至3年
  • 1986年:调整博士学习为3年左右为宜
  • 1998年:明确了全日制博士为3-4年;硕博连读为5-6年,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研究生提前或延期毕业
  • 2000年后:各学校开始自行规定学习年限,变得弹性制

比如:北京大学在2004年、复旦大学在2011年、厦门大学在2014年分别宣布延长博士生学制至4年。

目前,在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共有29所高校实行四年博士学制,7所高校实行3-4年弹性学制,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临床博士)、武汉大学(部分专业)三所高校的部分专业。

注意:这里的“弹性学制”是指最短修学年限在3-4年间波动,优秀的博士生如果提前完成了所有的学业任务,可以申请3年就毕业。

因此,博士“四年学制”已成为国内高校的主流学制。

  1. 最揪心——最长修学年限缩短

其实,这才是痛点所在,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缩短为6年后,特别的优秀的学生确实做到了提前毕业,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博士”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过去至少还有“熬一熬、拖一拖”的时间资本,现在也化作了泡影,再不抓紧,就很可能被清退。

改革的原因与影响

认识到了它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到这种“变革”。

  1. 主观因素
  • 唤醒“普通博士”的危机意识

过去的培养机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常常会造成两种极端:

“优秀博士”——一如既往的优秀,三四年就顺利毕业。
“普通博士”——觉得“毕业尚早”,容易懈怠,经常拖个七八年,然而真正在搞研究的时间也就是最后两三年,之前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

改革将修学年限从“3-8年”调整到“4-6年”后:

其实不会对“优秀的博士”造成实质上的影响(3年毕业、4年毕业,都是佼佼者);
却能从观念意识上对人数占多的“普通博士”形成“压力”——“我得抓紧了、懈怠就要面临一堆麻烦事儿”。这无疑以一种“提醒”的方式让这类群体产生最大程度的自觉。

  • 与世界前沿接轨(借鉴美国等地区的经验)

美国的博士生的培养周期其实比较长。2017年美国不同学科类型博士学位完成时间

专业
工程学
物理和生命科学
心理学和社会科学
人文艺术
教育学
中位数
5.3年
5.7年
6.0年
7.0年
6.0年

来源: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调查数据,McBrayer J S, Melton T D, Calhoun D W,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Time to Degree Completion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Doctor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 2018, 13: 413-439.

美国制定了严格的博士生筛选和淘汰制度——“前两年的课程学习+中期资格考试+论文研究阶段”。这一机制虽然残酷,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水平和质量,避免博士生们耗费了昂贵的时间成本,在读博的中后期才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

近年来国内的改革,包括之前的培养模式,无疑是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成熟的教育管理体系,并且还在不断的摸索中。

  • 为了更好的科研成果产出

科研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三年的时间就想让博士生们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也许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而明面上“整3年”的博士时间里:有近1年的课程学习时间,真正专心用于科研的时间其实只有两年(这还只是近乎理想的状态下),且投入并不一定就有成果回报。

理工科博士生的实验要求高,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强,需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容错。延长学制后,学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训练、搜集材料和撰写学位论文。学习及科研心态放稳了,才更有可能发表优质文章,就业时也能拥有更多优势。

  1. 客观因素
  • 原学制与实际修学情况不符


来源:李珍艳,等.基于大数据的博士学位攻读年限监测预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5):15-23.

不同学科门类攻读年限差异较大,平均攻读年限较长的学科门类有工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平均攻读年限最短的学科门类为医学。近10年(2008-2018)内,我国博士研究生攻读年限中位数为3.75年,明显长于3年。

来源:李珍艳,等.《基于大数据的博士学位攻读年限监测预警分析》

同时,博士研究生的攻读年限也一直呈增长趋势:3年内获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当年全体获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从2008学年的36.88%降至了2017学年的27.24%;攻读年限超过8年的比例由2008学年的2.93%上升为2017学年的6.50%。

  • 延迟毕业率居高不下

延毕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常规现象”,长久下去显然会对博士生的培养体系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一定程度上“缩短最长修业年限”,也是“不得已之举”,与其说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倒不如把它视为“面对这种高延毕率而迈出的关键探索之步”。

来源:公众号“青塔”

  • 就业形式严峻所迫

近年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已成社会共识。既然高校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压力较大,通过“延长学制”的措施由学校来承担一部分继续教育的责任对缓解就业压力也显得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在校博士生一旦超过基本学制,国家财政投资便无法提供超过学制的住宿、津贴保障,导致许多博士生在学期间为生计奔波,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学习和研究之中。延长学制意味着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利益,为科研保驾护航。

带来的影响

对学生

先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吧:

督促学生重视自己学业
被“清退”的压力增大
享受多一年的学校住宿
加重生活、经济压力(尤其对于成家的人)
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
对“优质博士生”不利,即使提前完成了学业也不能提前申请毕业。
劝退一些只为“混个学位”的人
竞争更激烈、科研要求更高

对导师

科研效率提高,易出成果
博士招生名额更新变慢,博导资源变得紧张
学生更自觉、老师的督导压力减轻
承担学生被“清退”后的名誉损失风险
学生呆的基本时间变长,有助于跟进较长周期的科研项目
对博导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

总的来看,“博士学制的延长”以及“最长修业年限的缩短”是把双刃剑,不能片面的判断其好坏与否,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去看待这件事对自己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那么“改革”对于缓解“考博热”会有帮助吗?

小博认为,“改革”能让一部分“读博意愿”不是特别强的人,“读博目的”只为拿证的人,自身“能力”深感有限的人,产生动摇,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这类人的读博念想。

但是对“考博热”的缓解可能收效甚微,毕竟从长远来看,读博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也是学术进修的必经之路,怀着这样的梦想的人还是占据了多数。

会引起新一轮的“延长学制”吗?

学制改革,是针对当前国内博士教育现状做出的调整措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不能排除的是,在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以更好地适应国情和国内的教育现状。但是无需过度担心,任何改革都有一个调试的过程,广大博士生们只要静观其变就好。

应对策略

  1. 还未读博的人
策略
操作方式
选择要慎之又重
“申请-考核”制,本就提高了博士生入学的门槛,再配套上现今的“学制改革”,无疑构成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双保险”。因此,想随便“划水”显然不可行,难度高(修学年限短)、风险大(被清退)。想在职读博,更要衡量清楚自身的经济情况和科研功底,避免两头受挫。
确定要读,充分准备
首先是思想上的准备,从即将准备踏入博士科研生涯的第一步起,就要有个打“持久战”的心理认知;其次是个人科研能力的夯实,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准备初审材料开始,就要分秒必争地积累自己的理论素养。
优先“硕博连读”或“直博”
尤其针对硕士刚入学、以及本科阶段的同学们,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接攻博的方式接受博士教育,能减少“本-硕-博”分段式培养带来的时间消耗,当然这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注意:提前迈入“博士圈”有风险,一定要向师长多方“取经”。
选择弹性学制的高校
像小博前文提到的“7+3”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临床博士)、武汉大学(部分专业)以及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设置弹性学制的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的毕业年限需求。
  1. 刚好赶上“改革”已经读博的的博士新生人
策略
操作方式
认知要全面
不管你是科研达人还是科研新手,首先要去了解自己所读学院、专业的“延毕率”是多少
规划要细致、长远
每个学期的科研、学业安排,细到月目标、周目标,以及目光放远至“论文完成的时间”,都要制定出来。
允许容错
明确自己专业的最长修业年限后,势必要在“个人规划中”提前至少一年完成所有的学业,为科研、实验中出现的任何意外留出容错的时间。
提高抗挫能力
即使面临“科研受挫、即将延毕”的情况,也要时刻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还没被“清退”,就一定是在“可控范围内”。
随时自审自查
大、小论文的进度,每月都要跟进落实,以便随时调整,即使萌生了“主动退学”的念头,也需要尽早为宜,将损失降到最低。
合作共赢
永远记住不要一个人“埋头苦干”,只要做到至少每隔2个月与导师碰面、交流,科研进度就会得到保障和监督,毕业自然顺理成章。
  1. 博士老生

已经就读的老生们虽然不受学制政策的直接影响,但是依然需要了解这项改革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并以此为信号提醒自己珍惜科研的时间、重视学业,尽早拿到博士双证才是明智之选啊!!总之,在读的博士生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心态以面对读博过程中的各种挫败及压力,迎难而上。

应该达成的共识

博士学制的改革,势必将“严进严出”的管理常态贯彻下去,成为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重要保障。

改革同时也是对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和总结,对未来模式的探索,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更是一个过程。

关于博士生的培养,无论“于公”还是“于己”,都任重而道远!!!

以“不变”(小科提供的各种策略),应“万变”,才是各位博士生和准博士生们应该始终贯彻落实的。

本文原文来自景赛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